瑞弗兰(艾曲泊帕)Eltrombopag的适用人群有哪些
病情描述:瑞弗兰(艾曲泊帕)Eltrombopag的适用人群有哪些
展开2024-02-12 12:31:01
1回答
1324浏览
好问题
病情描述:瑞弗兰(艾曲泊帕)Eltrombopag的适用人群有哪些
展开2024-02-12 12:31:01
1回答
1324浏览
好问题
李娟
问药网药师
瑞弗兰(艾曲泊帕)Eltrombopag的适用人群有哪些,瑞弗兰(Eltrombopag)适用人群有:1、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4、严重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瑞弗兰(艾曲泊帕)Eltrombopag的适用人群包括: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CITP)、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与干扰素治疗(Peg-IFNa therapy)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和无法耐受或对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不足的患者。
1.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自身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等症状。对于慢性ITP患者,瑞弗兰(艾曲泊帕)Eltrombopag被作为一种关键的治疗手段。通过促进骨髓内血小板的生成,Eltrombopag帮助提高患者的血小板水平,从而减轻出血风险和其他相关症状。
2.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对于患有慢性丙型肝炎且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Eltrombopag也被视作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在这类情况下,肝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而Eltrombopag可以通过促进血小板生长和增殖,帮助纠正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3. 无法耐受或对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不足的患者
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对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不足,或因为特定原因而无法耐受这些治疗方式。对于这部分患者,Eltrombopag也成为了一种替代性的治疗手段。其通过不同于传统治疗的机制,帮助患者提高血小板水平,从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瑞弗兰(艾曲泊帕)Eltrombopag作为一种血小板生成素激动剂,在特定的病例中被广泛应用,包括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以及无法耐受或对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不足的患者。对于这些人群,Eltrombopag的使用可以帮助提高血小板水平,减轻相关症状,并对其健康状况产生正面影响。
功能主治:治疗慢性/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缓解高
用法用量: 持续性或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初始剂量方案 1、6岁及以上的ITP成人和儿童患者的艾曲波帕起始剂量为50 mg,每天一次。 但东亚/东南亚人种的患者或有轻度至重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A、B、C级)的患者除外。 2、对于东亚/东南亚人种的ITP患者,使用艾曲波帕的初始剂量减少为25 mg,每天一次。 3、对于ITP和轻度、中度或重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A级、B级、C级)的患者,使用艾曲波帕的初始剂量减少为25 mg,每天一次。 4、对于东亚/东南亚人种的伴有ITP和肝损伤的患者(Child-PughA、B、C类),初始剂量减少为12.5 mg,每日一次。 5、1-5岁ITP儿童患者:剂量25 mg,每日一次。 之后监测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调整剂量。 慢性丙型肝炎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初始剂量方案 初始治疗时,剂量为25 mg,每日一次。 重度再生障碍型贫血 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一线治疗的初始剂量 年龄推荐剂量 12岁及以上年龄的患者150mg,每日一次,连续6个月 6到11岁的儿童患者75mg,每日一次,连续6个月 2到5岁的儿童患者2.5 mg/kg,每日一次,连续6个月 对于东亚/东南亚人种的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轻度、中度或重度肝损伤患者(Child-PughA、B、C类),初始原剂量减少50%。 根据血小板计数来调整后续剂量。 难治性严重再生障碍型贫血患者的初始剂量 初始治疗时:剂量50 mg,每日一次。 对于东亚/东南亚人种的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或轻度、中度或重度肝损害患者(Child-PughA、B、C类),应减少剂量为25 mg,每日一次。 根据血小板计数来调整后续剂量。 服用说明 1、在不进餐或进食含钙量低(≤50毫克)的食物时服用艾曲波帕。 在服用其他药物(如抗酸剂)、富含钙的食物(含钙>50毫克,如乳制品、钙强化果汁、某些水果和蔬菜)或含有多价阳离子(如铁、钙、铝、镁、硒和锌)的补充剂之前至少2小时或之后4小时服用艾曲波帕。 2、不要分裂、咀嚼或压碎药片,不要与食物或液体混合。 3、只用水来准备悬浮液,注意:不可用热水来准备悬浮液。 不良反应 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失代偿 2、肝毒性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死亡和进展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风险增加 4、血栓性/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5、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