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trombopag(艾曲泊帕)在国内上市了吗
病情描述:Eltrombopag(艾曲泊帕)在国内上市了吗
展开2025-04-03 12:36:08
1回答
1460浏览
好问题
病情描述:Eltrombopag(艾曲泊帕)在国内上市了吗
展开2025-04-03 12:36:08
1回答
1460浏览
好问题
李娟
问药网药师
Eltrombopag(艾曲泊帕)在国内上市了吗,Eltrombopag(Eltrombopag)于2008年在美国上市。目前已经在中国上市,于2018年1月4日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艾曲泊帕(Eltrombopag)是一种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此药物以其增加血小板生成的作用而闻名,对于一些与血小板生成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许多患者对于艾曲泊帕在国内的上市情况感到关注,希望能够了解最新的信息。以下将全面介绍艾曲泊帕在国内上市的情况。
1. 艾曲泊帕(Eltrombopag)的作用和特点
艾曲泊帕是一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骨髓内的血小板生成与释放来增加血小板数量。它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尤其是那些因为其他治疗方案无效或不适用而需要药物干预的患者。此外,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问题以及其他与血小板生成减少相关的疾病中,该药物也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2. 艾曲泊帕在国内的审批和上市情况
截至目前(2023年12月),艾曲泊帕已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ITP。根据批准的适应症,该药可以在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获得。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在使用该药物前应咨询医生,严格遵循专业医嘱,以确保用药安全。
3. 患者如何获取艾曲泊帕
由于艾曲泊帕属于处方药,患者在使用前需获取医生处方并在正规渠道购买。目前,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药房或者合作的医药代理商可能会供应此药物。同时,一些在线医疗平台也提供了线上问诊和处方服务,患者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获取该药物。
4. 未来展望和建议
随着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相信艾曲泊帕在国内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对于患有血小板减少相关疾病的患者,艾曲泊帕将成为一种更加有效和便利的治疗选择。对于药物的使用仍需遵医嘱,避免盲目使用,以免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以上就是艾曲泊帕在国内上市情况的全面介绍。对于需要使用该药物的患者,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并在正规渠道获取并使用药物,保障用药安全。
功能主治:治疗慢性/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缓解高
用法用量: 持续性或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初始剂量方案 1、6岁及以上的ITP成人和儿童患者的艾曲波帕起始剂量为50 mg,每天一次。 但东亚/东南亚人种的患者或有轻度至重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A、B、C级)的患者除外。 2、对于东亚/东南亚人种的ITP患者,使用艾曲波帕的初始剂量减少为25 mg,每天一次。 3、对于ITP和轻度、中度或重度肝功能损害(Child-Pugh A级、B级、C级)的患者,使用艾曲波帕的初始剂量减少为25 mg,每天一次。 4、对于东亚/东南亚人种的伴有ITP和肝损伤的患者(Child-PughA、B、C类),初始剂量减少为12.5 mg,每日一次。 5、1-5岁ITP儿童患者:剂量25 mg,每日一次。 之后监测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调整剂量。 慢性丙型肝炎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初始剂量方案 初始治疗时,剂量为25 mg,每日一次。 重度再生障碍型贫血 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一线治疗的初始剂量 年龄推荐剂量 12岁及以上年龄的患者150mg,每日一次,连续6个月 6到11岁的儿童患者75mg,每日一次,连续6个月 2到5岁的儿童患者2.5 mg/kg,每日一次,连续6个月 对于东亚/东南亚人种的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轻度、中度或重度肝损伤患者(Child-PughA、B、C类),初始原剂量减少50%。 根据血小板计数来调整后续剂量。 难治性严重再生障碍型贫血患者的初始剂量 初始治疗时:剂量50 mg,每日一次。 对于东亚/东南亚人种的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或轻度、中度或重度肝损害患者(Child-PughA、B、C类),应减少剂量为25 mg,每日一次。 根据血小板计数来调整后续剂量。 服用说明 1、在不进餐或进食含钙量低(≤50毫克)的食物时服用艾曲波帕。 在服用其他药物(如抗酸剂)、富含钙的食物(含钙>50毫克,如乳制品、钙强化果汁、某些水果和蔬菜)或含有多价阳离子(如铁、钙、铝、镁、硒和锌)的补充剂之前至少2小时或之后4小时服用艾曲波帕。 2、不要分裂、咀嚼或压碎药片,不要与食物或液体混合。 3、只用水来准备悬浮液,注意:不可用热水来准备悬浮液。 不良反应 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失代偿 2、肝毒性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死亡和进展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风险增加 4、血栓性/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5、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