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癌症患者有哪些帮助
病情描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癌症患者有哪些帮助
展开2025-04-10 10:18:55
1回答
885浏览
好问题
病情描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癌症患者有哪些帮助
展开2025-04-10 10:18:55
1回答
885浏览
好问题
黄斌
问药网药师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药,广泛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中。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时,常常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导致免疫力下降和感染风险增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够通过促进骨髓产生更多的粒细胞,帮助患者恢复血细胞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癌症患者的具体帮助。
1. 提高白细胞计数
在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虽然受到杀伤,但同时也会影响正常的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计数下降。这种情况使患者容易感染,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通过刺激骨髓产生粒细胞,能够迅速提高体内的白细胞水平,帮助患者抵御感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 缩短住院时间
由于白细胞减少,许多癌症患者在化疗后需要接受额外的治疗,比如长时间住院观察或接受抗生素治疗。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可以加速恢复,提高白细胞生成速度,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改善治疗耐受性
化疗的副作用常常让患者感到痛苦,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也影响心理状态。通过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够有效减少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患者在接受后续治疗时,可以更好地耐受化疗药物,增加持续治疗的可能性,最终达到更好的疗效。
4. 降低感染风险
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使癌症患者的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通过加速粒细胞的生成,增强患者的免疫反应,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这对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的癌症患者尤为重要,可以保护他们更好地抵御各种感染。
综上所述,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通过提高白细胞计数、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治疗耐受性和降低感染风险,它为癌症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使他们在抗击疾病的过程中更加顺利。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用法用量: 1、肿瘤:用于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成年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降至1000/ mm3(白细胞计数2000/ mm3)以下者,在开始化疗后2~5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 儿童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降至500/ mm3(白细胞计数1000/ mm3)以下者,在开始化疗后2~5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当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5000/ mm3 (白细胞计数10000/ mm3) 以上时,停止给药。 2、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不足1000/ mm3,骨能中的原粒细胞明显减少,外周血液中未见原粒细胞的情况下,成年患者2~5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 儿童患者2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当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5000/ mm3(白细胞计数10000/ mm3) 以上时,停止给药。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成年患者在其中性粒细胞不足1000/ mm3时,2~5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5000/ mm3以上时,停止给药。 4、再生障碍性贫血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成年患者在其中性粒细胞低于1000/ mm3时,2~5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中性粒胞数回升至5000/mm3以上时,酌情减量或停止给药。 5、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成年患者中性粒细胞低于1000/ mm3时: 1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 儿童患者中性粒细胞低于1000/ mm3时,1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5000/ mm3以上时,酌情减量或停止给药。 6、用于促进骨髓移植患者中性粒细胞增加: 成人在骨髓移植的第2日至第5日开始用药,2~5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 儿童在骨移植的第2日至第5日开始用药,2 g/kg每日1次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中性粒细胞回升至5000/ mm3(白细胞计数10000/ mm3)以上时,停止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