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为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好发于高脂肪、高蛋白、低
纤维素饮食人群,常无明显症状,体积大或位置低时可出现便血或腹痛、腹泻等肠道刺激症状。
肠息肉大肠部位多发,小肠息肉较为少见,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但具有高发率。肠息肉切除术一般指的是结直肠的息肉切除。
既往通过经
肛门息肉切除术、开腹手术进行息肉切除,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经内镜切除已成为治疗肠息肉的首选方法。
目前常见的内镜下
息肉切除术的术式有圈套治疗、氩离子凝固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主要用于治疗肠
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黑斑息肉综合征等。
治疗效果
通过手术,大多数患者可达到治愈的效果。
炎性息肉在炎性刺激消退后,息肉能够自行消失。
增生性息肉如果直径<5cm,无需治疗,定期复查结肠镜即可。
腺瘤性息肉可能出现癌变,如果长期不治疗容易恶变,需要及时进行切除。
安全性
这项手术安全性较高,极少导致穿孔、死亡等并发症。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这项手术已在我国长期开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手术的费用通常在2000到30000之间,包括手术费、麻醉费(外科手术)、耗材费等。
根据医院等级、耗材种类、麻醉和手术操作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
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这项手术通常于消化内科、肛肠外科或者普外科完成。
适宜情况
内镜下手术对于无癌变的息肉,原则上都适用。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直径<2.0cm的无蒂息肉以及数目较少、散在的多发性息肉可以使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法,对于小的无蒂息肉,尤其是直径<0.5 cm的息肉用热活检钳切除更为方便。
外科切除
肠息肉主要用于家族性腺性息肉病(FAP)患者。此类患者往往有家族史,肠息肉可达一百多颗,并且有癌变的可能。
通过对肠息肉完全性切除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肠道息肉发生癌变的风险。
不宜情况
镜下切除相对禁忌证包括
息肉过大、过多,以及有
结肠镜检查禁忌证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高度怀疑进展期癌变者。
对于孕妇,服用
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的心脑血管患者、身体体质比较差,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都不适宜做肠息肉手术。
需要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准备,如进行外科手术需术后换药、进行影像学检查等,多数情况需要住院1-3天。
治疗前检查
了解患者主要病史和一般情况,包括
生命体征,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
心电图等。
治疗前准备
非急诊手术患者,可根据医嘱进行如下治疗前准备。
术前调整用药
一般术前7天需要遵医嘱停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
阿司匹林、
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等。
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时,要先控制好基础疾病再行手术,否则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风险。
术前锻炼
为了手术后的变化可以进行适应性训练,比如适当运动增加肺活量,也可以向医护人员了解术后正确的咳嗽和
咳痰方法。
饮食准备
若是外科手术或者是需要进行麻醉的内镜下手术,常在术前6-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禁止饮水。手术前建议戒烟、限酒。
肠道准备
在进行手术操作前,需要遵医嘱进行肠道清洁,常用方法有
硫酸镁法、聚乙二醇法、开塞露灌肠法,便秘患者术前后可遵医嘱适当延长肠道准备时间。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手术时会穿着病号服或宽松衣服,注意提前取下配饰、假牙等物品。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手术情况,以及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或家属需配合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手术及无痛内镜为
全身麻醉,在全麻的作用下肌肉松弛条件较好,更为放松。
体位
内镜操作一般需要取左侧卧位,背对医生,同时暴露肛门。
操作流程
有蒂息肉
多用圈套器直接圈套进行电切。通过内镜下操作使圈套器套入
息肉蒂部,随后适当收紧圈套器,稍牵拉息肉,使其远离肠壁后电切。
如果息肉蒂比较粗大或有粗大血管时,往往会使用尼龙圈、钛夹等处理蒂部或在息肉基底部注射的
肾上腺素盐水等方法预防出血。
无蒂小息肉
无蒂微小息肉(直径<0.5cm)直接钳除后大多可自凝,并且活检钳张开后最大直径一般均大于5 mm,大多可保证完整钳除,因此可行冷钳息肉切除术。
对>5mm,而<10mm的小息肉多用冷圈套切除的方法,由于冷切除法对黏膜下层血管及组织损伤小,一般不会引起穿孔。
小息肉也可选择高频电凝固法或微波、氩离子体凝固术(APC)等热凝固法切除。
在用高频探头、微波探头及APC治疗时,应避免深压息肉或组织进行治疗,以免造成深层组织损伤或穿孔,但应在治疗前确定诊断后再予治疗。
亚蒂息肉
广基息肉直接电切易引起出血和穿孔,因此对直径为0.5~2.0cm的广基息肉应在息肉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使之隆起后再予切除(EMR法)。
无蒂大息肉
对于直径≥2.0cm的广基息肉可采用分块或分期电切的方法,但近年来对较大的广基息肉也可采用ESD法进行完整切除治疗。
外科切除息肉
适用于肠镜无法全部切除的多发性
肠息肉患者以及出现进展期癌变的肠息肉患者。
传统的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用器械牵引打开肛门,肉眼直视下将息肉切除,然后缝合。可治疗距离肛门较近,直径在5-6公分以内的息肉。
传统经骶尾部入路的肛门直肠手术:可在骶、尾骨或尾、肛之间做切口,进入直肠内进行局部切除。
若息肉无法进行局部切除,可能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采用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肠管切除、吻合等方法治疗。
注意事项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方法是根据息肉特点、部位、术者技术水平和现有设备选择合适的方法。
肠道在治疗前应遵医嘱认真准备,使息肉暴露充分,方便医生手术操作。
治疗时间
该手术大约需要20分钟至2小时不等,但具体的时间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决定,同时跟手术的难度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一般
息肉切除后需要禁食2-4小时,较大的息肉切除或切口创面较大时需要禁食1-3天。
外科手术者早期在床上翻身、活动肢体,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但是注意适度,避免造成伤口处的拉扯,加重炎症反应。
手术后一个月内尽量避免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必要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
恢复进食后要注意调节饮食,要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进食高纤维食物,不利于肠道息肉创面恢复。选择吃流食以及好消化的食物,尽量不要吃太硬的食物。
手术后必须注意腹部保暖,要按时排便,不可以因为腹部疼痛而拒绝排便,容易诱发术后感染。每天最好按时排便,尽量预防便秘,要多喝水。
监测与检查
注意抽血查看炎症指标、电解质、肝功能情况等。
肠息肉切除后,应定期复查肠镜随访,早期发现新的病变和局部复发病变,并及时处理。
通常肠息肉切除后半年到1年内复查肠镜,如果风险高的息肉,则需在3个月内返院复查(具体随访时间视息肉大小及病理结果而定)。
饮食营养
术后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后短期内尽量减少脂肪的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物、动物内脏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
回避易引发胀气的食物,如豆浆、碳酸饮料等。
戒烟、戒酒,以利于伤口康复。
并发症及应对
出血
肠息肉切除之后,肠道会有一定的损伤,少数病人在术后2~3d可能有迟发性出血,量少时,可给予药物治疗和观察;如出血量较大,应再进行内镜下止血。
建议少食或禁食,遵循医嘱,输液补充营养。注意卧床休息,清淡饮食或食用流食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出血量增加。禁食三天以后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
穿孔
肠穿孔是切除肠息肉后最为直接的并发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术中操作失误、手术器材消毒不合格导致感染和(或)术后护理不当等因素可能引起。
出现肠穿孔后,肠道的内容物进入腹腔很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感染,需遵医嘱及时进行抗感染、肠造瘘术,防止引发感染。
恢复过程
根据肠息肉的大小与范围,一般术后需要休息1~10天。如果息肉位置靠口侧,手术较为复杂的话,则需要休息10~15天。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术后可能会使用抗凝药物、抗生素等,目的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抗感染。
钙剂和维生素D,抑制肠上皮细胞增殖,预防肠道息肉的发生、复发和癌变。常见药物有
碳酸钙、维生素D。
康复运动
住院期间患者可遵医嘱进行适当活动,如散步等,需注意运动时有无腹痛、手术部位的疼痛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有请立即停止运动并向医生报告。
出院后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及医嘱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热身及放松,避免运动损伤,运动过程中有任何不适需及时停止运动。
复查
出院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术后一般3个月或半年复查大便常规以及肠镜。
复查肠息肉的频率与息肉的病理分型、大小、数量、生长方式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具体须遵医嘱。
对于单发直径较小的带蒂息肉,病理分型为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者,术后半年至1年即可复查。对于复查后无异常者,复查间隔时间可延长至一至两年。
对于宽基底息肉、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3个月左右再复查一次肠镜。出现腹痛、贫血、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时,需要马上复查肠镜,以免延误病情。
日常生活
手术后前两天一般以流质饮食为主,不要吃过多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情况良好食用半流质食物,手术后一个星期逐渐改为普通饮食,但要遵循清淡、易消化为主的原则。
宜面食,面食易消化,符合术后肠道对食物要求,有利于肠道恢复。宜粥类,做粥时可以适当加一些切碎、呈泥状的蔬菜和水果,营养丰富,又利于病人体力恢复。
忌吃油腻食品,煎炸、熏烤和油腻性食物,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应该注意少吃。
忌吃辛辣刺激食品,白酒、生葱、生姜、生蒜、辣椒、醋等,都属于刺激性食品,肠息肉术后恢复期都应该忌口,防止刺激手术伤口,引发肠道充血,甚至穿孔等异常情况。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