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感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急性脊髓横贯性炎症病变
可突发肢体瘫痪、感觉异常及排尿排便障碍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疫苗接种有关
药物治疗为主,配合康复锻炼
定义
急性脊髓炎又称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导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以病变损害平面以下出现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如温觉、触觉、深感觉减弱或消失)、疼痛、以及排尿排便障碍为特征。
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尚没有急性脊髓炎明确的流行病学统计。
多发生在青壮年,男女发病率相似。
致病原因
急性脊髓炎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疫苗接种、
肿瘤、中毒等所致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有病毒感染症状,约20%~40%的急性脊髓炎由病毒感染引起。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
单纯疱疹、麻疹、水痘-
带状疱疹、肠道病毒等。病毒可能直接损害脊髓,更重要的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狂犬疫苗接种、副肿瘤综合征、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中毒、
多发性硬化都可能与急性脊髓炎发病有关。
诱发因素
脊柱外伤、劳累、受凉等因素可引发脊髓周围组织感染、免疫力下降而引发急性脊髓炎。
早期症状
发病前1~2周常有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腹痛、腹泻等消化道感染症状。
急性起病,迅速进展,可突然出现胸背部疼痛、胸腹部束带感(被带子缠住的感觉)及肢体麻木、疼痛,随后在数小时至2~3日发展为病变部位以下肢体完全瘫痪、感觉消失、大小便不能控制,称为
脊髓休克。
也可无任何其他症状而突然发生瘫痪。
主要症状
运动障碍
脊髓休克期一般持续2~4周进入恢复期,病变平面以下肢体力量有所恢复。
病变平面以下关节、肌肉在被动活动或牵拉时出现一定阻力,并可出现不自主的收缩、僵硬感,称为肌张力增高或痉挛。
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一般需数周、数月,部分患者可能会残留永久后遗症。
感觉障碍
病变脊髓节段以下所有感觉丧失,并可有麻木、疼痛感。
在感觉缺失平面的上缘可出现感觉过度敏感或束带感。
随病情恢复感觉平面逐步下降,但慢于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常恢复程度较差。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早期多表现为尿液潴留在膀胱中不能排出,当储存量远超正常膀胱容量时会自行从尿道口溢出。
随着病程发展,可出现尿液在膀胱中尚未达到正常容量便不由自主排出。
病变平面以下可出现皮肤少汗或无汗、皮肤脱屑及水肿、指甲松脆或过度增厚等。
病变平面以上可有发作性出汗、皮肤潮红、心动过缓等。
并发症
肺部感染
患者因瘫痪而长期卧床,或呼吸和
咳痰能力受影响,导致
肺部感染。
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多由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尿失禁等原因而引起。
压疮
患者可因肢体活动不利,长期卧床而引起皮肤压力性损伤,即
压疮。
表现为受压部位发红、发紫、水泡、破溃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肢体瘫痪,长期卧床,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
表现为
肢体肿胀、局部皮温稍高,严重者可有肢体远端坏死。血栓脱落可引起
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嗽、
咯血等,危及生命。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减退、胸腰部束带感等症状时,应立即到神经内科就诊。
康复科
患者病情稳定后要及时开展康复治疗,恢复期主要在康复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注意安全,家人应搀扶、陪伴在身边。
就医时要尽量详细、准确描述病史、症状、用药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胸腰部被带子缠住的紧绷的感觉?
肢体活动情况如何?是否有下肢无力、麻木的感觉?
是否有发热症状?
对温度和触摸的敏感性是否有异常?
是否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病史清单
发病之前的1~2周是否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病史?
发病前是否接种过疫苗?何种疫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
电生理检查: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影像学检查:脊髓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免疫球蛋白。
维生素B族:维生素B1、B12。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病之前的1~2周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病史、免疫接种史。
有外伤、受凉、过度疲劳等情况。
临床表现
青壮年发病,出现胸
背痛和束带感、肢体麻木、无力、瘫痪、感觉减退、尿便失禁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通过
血常规检查判断有无细菌感染,急性期白细胞可稍增高。
脑脊液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鉴别其他疾病。本病
脑脊液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和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以
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正常。
脊柱磁共振成像(MRI)
可明确病变性质、范围和程度,对判断预后能提供一定帮助。
急性期可发现受累脊髓节段水肿、增粗,并有斑片状异常信号。
严重者病变晚期可出现脊髓萎缩。
电生理检查
体感诱发电位:判断肢体感觉通路情况,本病可出现波幅明显减低。
运动诱发电位:判断肢体运动通路情况,有助于判断疗效和预后。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根据急性起病,病前有感染或预防接种史,迅速出现的脊髓横贯性损害的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检查和MRI检查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脊髓炎还有视力下降的表现。
视觉诱发电位、特异性抗体检查有助于鉴别。
脊髓出血
脊髓出血临床少见,多由外伤或
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起病急骤伴有剧烈背痛,肢体瘫痪和尿便潴留。
脑脊液检查可发现出血,脊柱MRI检査有助于诊断。
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
脊髓血管造影可发现脊髓表面有扩张的血管。
脊髓压迫性病变
多由
脊柱结核、转移癌、椎管内血肿、脓肿等,造成椎体破坏或直接压迫脊髓,病变可突发或逐渐加重,出现
脊髓损伤表现。
脊柱影像学检查可见椎体破坏、间隙变窄或椎管内脓肿、血肿等改变。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此病肢体瘫痪呈弛缓性,肢体远端
感觉障碍,可伴面瘫、吞咽困难等脑神经损害表现,大小便失禁少见。
脑脊液可出现蛋白增高程度远高于细胞数量变化的典型表现。脊髓MRI表现正常。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的病情缓解与复发交替或呈波浪状、阶梯式进展。累及脊髓时,临床上可出现
脊髓炎的表现。
颅脑MRI检查时,可见多发硬化斑,而脊髓炎一般无颅内异常改变。
治疗目的:积极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治疗原则:早期诊断,尽早治疗,精心护理,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支持治疗
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该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吸痰,必要时行人工辅助呼吸和气管切开。
出现
排尿障碍时应留置导尿管,每4~6小时放开引流管1次。当膀胱功能逐渐恢复,残余尿量少于100ml时不再导尿。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
压疮。
使用长弹力袜、充气压迫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主要目的为控制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力、促进神经营养及改善症状。
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可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控制病情进展,促进病情改善。
不良反应:不宜长期应用,可引起糖耐量减低、骨质疏松、加重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等。
免疫球蛋白
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脊髓炎性水肿。
可出现一过性头痛、心慌、恶心。禁用于有严重过敏史或特殊抗体缺乏者。
神经营养药
有助于减轻神经损伤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不良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其他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合并感染时,可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感染药物,如
头孢他啶、
左氧氟沙星等。
预防静脉血栓:对长期卧床者,皮下注射低分子
肝素是最重要的手段。
痉挛:可使用巴氯芬或替扎尼定等治疗。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全程。需在康复科医生指导和帮助下,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脊髓休克期
被动运动有助于减少下肢静脉血栓,促进运动和感觉恢复,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预防压疮和失用性萎缩。
急性期亦可给予生物电刺激治疗。
恢复期
同时进行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可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防止肌肉挛缩和维持关节活动度。
随着力量的改善逐渐加强主动运动,有助于增强肌力,提高运动功能、预防下肢骨质疏松等。
患者能够行走后,要注意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强度。
呼吸训练
叩背、辅助排痰:颈髓或上胸段
脊髓损伤患者会出现咳嗽、
咳痰无力。照顾者可按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在背部进行叩击,随后让患者咳嗽,并同时用手推其双侧胸廓下方,辅助咳嗽。
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半卧位,保持上半身放松,手放到上腹部,吸气时鼓肚子,每次5~10分钟,每天3次。
大小便管理
通过肛门括约肌、盆底肌的刺激及收缩训练、间歇性导尿等方法管理和促进大小便功能恢复。
肛门括约肌收缩训练:通过主动提肛运动锻炼,增强对大小便的感知和控制,从而提高排便控制能力。
盆底神经肌肉刺激:对患者盆底肌、肛门括约肌及直肠进行电刺激或手法刺激,增强感觉和控制能力,增强对尿、便的控制能力。
间歇性导尿: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使膀胱能够有规律地排空尿液的方法。
此外要养成定时定量饮水、排尿以及排便的习惯。
物理因子治疗
在临床药物治疗和功能训练的同时,配合中频电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有助于缩短病程,减轻后遗症。
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需在治疗师或家人陪伴下完成。训练环境避免尖锐物品,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
训练量不宜过大,循序渐进增加频率和强度。
如果发生痉挛或疼痛,要立即停止训练,适时放松休息。
中医治疗
急性脊髓炎在祖国医学中可归于“痿证”的范畴。
针灸是传统康复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需要结合患者的分期和痉挛状态评估个体化选择。
具体方法需要咨询专业中医科医生。
治愈情况
预后取决于急性损害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如无严重并发症,多于3~6个月内基本恢复,生活自理。
预后因素
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预后较差。
发病6个月后肌电图仍为失神经改变。
MRI显示脊髓内异常信号范围大且弥散。
病变节段较高,影响呼吸肌功能。
危害性
急性脊髓炎严重者可导致短期内死亡。
部分患者可遗留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
部分患者可因病情进展迅速,遗留后遗症等原因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鼓励患者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饮食以清淡为主,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辛辣刺激食物。
按照医生要求定时、定量饮水,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运动管理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出院后应坚持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出现跌倒、摔伤。
运动应持之以恒,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皮肤管理
为了预防长久卧床导致
压疮发生,要经常变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洗澡时,不要用过热的水,不要用力搓洗或摩擦皮肤,以防损伤。
在
感觉障碍的部位禁止使用热水袋、电暖器等保暖,避免烫伤。
心理支持
日常保持乐观情绪,家人多关心患者,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患者自身尽量减少焦虑情绪,保持稳定、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的恢复有所帮助。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从业人员的帮助。
病情监测
监测肢体运动、排尿、排便及感觉恢复情况,以了解病情变化。
监测体温变化,以了解是否继发感染,及时发现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监测皮肤变化,避免发生压疮,如有皮肤发红、水泡、变紫等变化,应引起重视。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随诊复查
出院后应根据医嘱定期复查,如出现病情变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随时复诊。
可能会复查的项目包括脊柱MRI、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肌电图等。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抵抗力,减少感冒和其他病毒感染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外伤。
如有感冒或腹泻等不适,应积极就医,积极治疗。
进行预防接种者,应注意观察接种后有无不适症状,发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