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与C型产气荚膜芽胞杆菌感染有联系的一种急性肠炎,病变主要在小肠,病理改变以肠壁出血坏死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有休克、
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感染产生B毒素的Welchii杆菌(C型产气荚膜杆菌)有关。B毒素可致肠道组织坏死,产生
坏疽性肠炎。
1.病史
起病急,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受冷、劳累、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为诱发因素。
2.腹痛
起病急骤,突然出现腹痛,也常为最先症状,多在脐周。病初常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其后逐渐转为全腹持续性痛并有阵发性加剧。
3.腹泻便血
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渐为黄水样,继之即呈白水状或呈赤豆汤和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粪便少而且恶臭。无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为粪便隐血阳性而无便血,严重者一天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腹泻和便血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
代谢性酸中毒等。
4.恶心呕吐
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
5.全身症状
起病后即可出现全身不适,软弱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在38℃~39℃,发热多于4~7天渐退,而持续2周以上者少见。
6.腹部体征
相对较少。有时可有腹部饱胀,见到肠型。脐周和上腹部可有明显压痛。早期
肠鸣音可亢进,而后可减弱或消失。
7.临床分型
①胃肠炎型;②中毒性休克;③
腹膜炎型;④
肠梗阻型;⑤肠出血型。
1.血象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增多,以
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有核左移。红细胞及
血红蛋白常降低。
2.粪便检查
外观呈暗红或鲜红色,或隐血试验强阳性,镜下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系膜。可有少量或中等量脓细胞。
3.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显示
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
息肉样病变和僵直。部分病例尚可出现
肠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
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发热期应完全卧床休息和禁食,直至呕吐停止,便血减少,腹痛减轻时方可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加量。禁食期间应静脉输入高营养液。过早摄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但过迟恢复进食又可能影响营养状况。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
胃肠减压。腹痛可给予解痉剂。
(2)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 可根据病情决定输液总量和成分。其中
葡萄糖液占2/3~3/4,生理盐水占1/4~1/3,并加适量
氯化钾。
(3)抗休克 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
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不升者可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或
山莨菪碱等均可酌情选用。
(4)抗生素 控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常用的抗生素有:氨基苄青霉素、
氯霉素、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舒氨西林、复达欣或多粘菌素和头孢菌素等,一般选二种联合应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对纠正休克也有帮助,但有加重
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之危险。一般应用不超过3~5天,氢化可地松或
地塞米松均由静脉滴入。
(6)对症疗法 严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
高热、烦躁者可给予吸氧、解热药、镇静药或予物理降温。
(7)抗毒血清 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
2.外科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 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①肠穿孔;②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③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④
肠梗阻、
肠麻痹;⑤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
急腹症。
(2)手术方法 ①肠管内无坏死或穿孔者,可予
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以改善病变段的血循环;②病变严重而局限者可作肠段切除并吻合;③肠坏死或肠穿孔者,可作肠段切除、穿孔修补或肠外置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