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法按揉、牵伸、理疗等方式缓解背部肌肉紧张的治疗方法
大多数患者需进行7~14次治疗,病程较久或症状较重者疗程会相应延长
大多数背部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症状可有效缓解,但病程较久者可能治疗难以达到较理想效果
属于非侵入治疗,通常安全性较高,但某些操作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
定义
背部放松治疗是通过手法按揉、运动拉伸以及利用简单的辅助器具等方式,放松背部紧张僵硬的肌肉,缓解
背痛,纠正异常姿势的一种治疗。
适用于肩背部运动损伤、软组织劳损的治疗,对于脊柱侧弯、胸背部骨折、
强直性脊柱炎等导致局部肌肉紧张、僵硬、疼痛导致活动受限等情况,该项放松治疗同样适用。
背部放松治疗常配合局部筋膜枪、冲击波、热敷等理疗治疗手段共同使用,以促进症状缓解、疾病恢复。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久坐久站引起的背痛、脊柱侧弯,肩背部运动损伤,或因长期制动导致的软组织粘连、运动受限等。
治疗效果
背部放松治疗通常疗效较好。
通过放松治疗,大多数背部急慢性
软组织损伤的肌肉紧张状态和局部疼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患者的胸背部活动范围及灵活性可得到有效改善,对于因疼痛导致的呼吸功能受限也有很好的改善。
由于肌肉等软组织具有伸缩性的力学特点,故而对于背部需要反复放松牵拉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由于胸段脊柱活动范围不如颈部、腰部灵活,可能恢复起来时间相对可能更长,严重的运动损伤,软组织粘连、局部紧张僵硬的问题可能会留有后遗症。
安全性
这项治疗属于非侵入性的治疗,通常较安全,但在手法按摩时注意力度,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牵伸训练时注意避免暴力拉伸,直立位做脊柱屈伸、旋转动作时切勿太快容易引发眩晕。进行物理治疗时注意避免烫伤。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如果是日常生活中的背部保健锻炼,可按照规范操作自行完成。
如果属于病损恢复阶段,此项目属于康复治疗项目,需要专业医生根据病情完成诊断、评定、拟定治疗方案,由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完成,某些操作手法或理疗仪器需要由专业人员执行完成。
这项治疗在保健健身、康复治疗等领域属于很普遍的治疗手段,已在我国开展较为广泛,技术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如果选择到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本治疗通常按照治疗次数收费,全国各地收费情况存在差异。
治疗通常以手法放松为主,每次费用多在20~50元,一个疗程需要7~14次治疗,一般需要1~2个疗程。
根据病情、治疗部位、次数及是否配合胸椎牵引治疗、冲击波治疗及其他物理治疗手段,费用会有所差异。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有些医院的推拿科、正骨科也可以进行这项治疗。
适宜情况
生活中最常见的长期伏案工作者、含胸驼背者,肩背部区域肌肉僵硬紧张、疼痛,甚至活动时伴有弹响,需要进行放松治疗,以保持软组织正常的柔韧性,纠正异常身姿。
对于脊柱侧弯、胸背部骨折等长期异常姿势,出现局部软组织粘连、僵硬、挛缩等情况,同样需要进行背部放松治疗。
不宜情况
背部放松治疗禁忌用于以下情况:
脊柱骨折急性期。
背部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
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如
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骨质疏松等情况。
体质虚弱者,对疼痛敏感,难以耐受治疗者通常治疗时要酌情降低难度;严重的脊柱侧弯、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要根据病情慎重选择操作手法。
日常保健性锻炼通常自主进行,运动损伤类疾病的康复训练则根据病情轻重、治疗部位、是否需要配合多种治疗技术等因素,考虑选择门诊治疗或者住院治疗。
治疗前检查
治疗前需要医生进行身体检查,还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治疗前医生会详细询问您的病情,排除不适宜治疗的情况,以及排查是否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背痛。如,某些冠心病患者出现背痛时需警惕是否为心绞痛发作。
还会仔细检查背部的肌肉、骨骼情况,如是否有急性损伤、出血、疼痛程度和范围。
为明确原发病诊断,可能会在病变处进行肌骨超声检查、X线检查、磁共振检查(MRI)等。
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还需进行
心电图、心脏B超等心内科相关检查。
治疗前准备
用药准备
背部放松治疗后,通常建议可配合外用贴敷膏药,或涂抹
软组织损伤外用药膏,以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软组织放松,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控制基础疾病
因为治疗过程会有肌肉拉扯产生明显的疼痛感、刺激感,因此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需要在病情控制稳定时进行治疗。
避免因疼痛诱发治疗过程中一过性血压增高、心慌、胸闷甚至晕厥的风险。
安排生活工作
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可能会有不同治疗方案。门诊治疗通常需要进行7~14次,每次治疗后休息5~10分钟即可正常活动。
住院治疗通常治疗内容丰富,周期较长。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治疗时建议穿宽松衣服,方便治疗时进行局部按揉或进行躯体屈伸、旋转活动。某些物理治疗需要暴露皮肤。
治疗过程
治疗部位
背部放松治疗部位一般就是肩胛区域、腰部上方的后背区域紧张和僵硬的肌肉、肌腱、韧带等部位。
对于长期含胸驼背、久坐办公者,肩背部肌肉僵硬,存在激痛点者,严重筋膜粘连紧张状如木板者(板状背),均需要进行放松治疗以缓解疼痛。对于某些重点区域可配合冲击波、筋膜枪治疗,增强效果。
脊柱侧弯、
强直性脊柱炎、胸背部骨折等导致局部肌肉紧张、僵硬,同样需要放松治疗。在放松的同时,可配合躯干的屈曲、旋转训练,一方面对软组织进行拉伸,一方面逐步增大脊柱活动范围。
对于以上僵硬区域柔韧性提高之后,还可能会进行肩胛区肌群、脊柱肌群的抗阻肌力训练,纠正异常姿势,提升躯干稳定性。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主要包括调整体位、手法按摩与牵伸、穴位点按、放松休息。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嘱咐患者根据主要治疗目的调整体位,以方便手法操作,通常有坐位、俯卧位、侧卧位的选择。患者通常只要配合医生保持姿势即可。
例如,按揉放松肩胛骨内缘至脊柱中间区域时,患者可以侧卧位,并将手臂前屈,可充分拉伸上述区域肌群,按揉激痛点或配合冲击波治疗,增强松解效果。
脊柱侧弯的患者,以健侧卧位,甚至腰下垫枕,可充分拉伸短缩一侧的肌群,配合按揉以增大软组织柔韧性、增大脊柱的活动范围。
还可能会在按摩过程中,配合穴位点按以缓解症状,如点按肺俞、膈俞、肝俞、肩贞、膏肓、委中等穴位,具体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按顺序完成以上手法操作后,医生会用较轻手法拍打、推摩局部,嘱患者进行少许主动运动,整理衣物结束治疗。
治疗感受
背部放松治疗过程中会有牵拉及按揉引起的疼痛感,治疗后会有疼痛减轻感。
治疗过程中通常会有持续明显的牵拉感、酸胀感、疼痛感,伴随着肌肉拉伸长度越长,感觉越明显,多次重复后感觉会减轻。
治疗结束后这种感觉会较快消失,大部分患者会感到治疗部位轻松、温热,肌肉紧张症状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
治疗时间
背部放松治疗时间较短,但需要多次治疗。
每次治疗时间大约20~30分钟,包括手法按揉、牵伸训练、呼吸训练及中间休息。
大多数疾病需要治疗7~14次,肌肉紧张僵硬严重者如需配合脊柱矫形等治疗者,则会延长治疗次数。
治疗通常每天进行,连续治疗多日。根据具体病情酌情增减治疗频次。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背部放松治疗后需要稍事休息,确认无疼痛加重、肌肉抖动等不适反应后方可离开。
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脊柱主动活动,以维持放松效果。必要时可自行牵拉和局部按揉,以巩固疗效,如手扶窗台进行背部拉伸,借助按摩杖或用网球抵住激痛点顶在墙面上按揉。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治疗后通常可以进行热敷、使用外用药或配合其他物理因子治疗,以促进酸胀疼痛感消退。
监测与检查
治疗后主要观察局部疼痛是否改善,是否出现肿胀、皮下出血、
瘀斑等不良反应。
并发症及应对
背部放松治疗较安全,少数患者可出现局部
软组织损伤,按揉力度过大可能会出现皮下出血、瘀斑等表现。
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组织轻度肿胀、疼痛症状加重等,通常1~2天内会自行缓解,不需特殊处理。
如反应较为明显,可适度冰敷,延长下次治疗间隔时间或跳过该治疗部位。
极少数患者因暴力拉伸而造成韧带撕裂等,主要位于关节或韧带附着点周围,疼痛明显,拒绝触碰,经制动休息持续不好转,建议立即进行专业医疗诊治。
治疗中如因疼痛反应诱发心慌、脸色苍白、出虚汗等情况,嘱患者休息,观察反应。自我按摩时也要注意强度。如休息后持续不好转,甚至意识丧失,则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进行专业医疗诊治。
恢复过程
背部放松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会逐渐改善,通常在若干小时内消失。
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会感到疼痛、肌肉僵硬紧张症状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
改善程度在治疗结束前几天比较明显,而接近下次治疗前会有所下降,此时进行下一次治疗。
经多次治疗后,疼痛症状、肌肉僵硬紧张症状逐渐减轻,直到达到治疗目的。整个恢复过程呈类似阶梯样振荡下降趋势。
严重的脊柱侧弯、
强直性脊柱炎,症状改善相对难度较大,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保守治疗不理想则建议手术矫正。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背部放松治疗后部分患者因疼痛、肌肉紧张减轻,可能会减少或停用止痛药物,具体药物调整需按照医生要求。
康复训练
接受背部放松的患者,很多同时在进行相关部位的康复训练,治疗后可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或延续原有训练方案。
如建议症状缓解后配合上肢、躯干肌力训练,以纠正异常身姿、稳定脊柱、增强肩关节、躯干主动运动范围,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呼吸功能受限者建议配合呼吸训练。
复查
症状改善明显者,建议每周进行复诊,如病程较长、症状未出现明显变化,建议每月复查或每季度复诊。
医生主要检查治疗部位的症状变化、运动功能变化,有无不良反应等。
骨科、免疫科患者则要根据责任医生嘱咐,定期复查,完善相关检查。
肌电图检查、运动能力检查能很好地反映肌筋膜功能恢复情况。
日常生活
背部放松治疗通常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但相关疾病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
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坐姿、站姿,避免加重脊柱负担。
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日常注意多进行脊柱活动,自我拉伸,如有病情反复及时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