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是对某些因素导致无法保留的牙齿,用外科方法拔除的措施
用器械将牙根与牙槽骨间隙扩大,使牙齿脱离牙槽窝拔出
达到去除病灶牙、解除病痛、预防感染,或利于正畸、恒牙萌出的效果
全身疾病或口腔颌面部感染急性期,女性妊娠期、月经期,应避免或暂缓拔牙
定义
拔牙又称牙拔除术,是口腔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
在各种原因导致牙齿无法保留时,需要拔除患牙。
导致拔牙的原因,包括口腔疾病、创伤等。部分口腔正畸者也需要拔牙。
原理
在
局部麻醉下,使用牙钳、牙挺、动力钻等器械,将牙齿与牙槽骨之间的间隙扩大,从而使牙齿脱离牙槽窝拔出。
优点
拔除滞留乳牙,有利于恒牙的正确萌出。
将病灶牙拔除,可消除患牙所导致的病痛,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发生。
因正畸治疗需要的牙拔除术,可为排齐牙齿增加空隙。
因
牙周病不能保留的牙齿,拔除后可减缓周围牙槽骨的吸收,为种植牙提供更好的骨条件。
缺点
需要注射局麻药物,可能出现麻药过敏。
若牙齿拔除难度较大,手术时间可能延长,需要长时间张口。
术中可能出现晕厥、断根、神经损伤、意外骨折等并发症。
术后可能出现疼痛、面部肿胀、伤口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正常情况
正畸者因治疗需要进行减数的牙齿。
患病情况
牙体组织龋坏或破坏严重,无法修复和利用。
根尖周病不能治愈的牙齿。晚期
牙周病,且无法采用常规和手术治疗方法保留的牙齿。
受外力撞击折断后不能保留的牙齿。
特殊情况
影响功能或外观,造成邻牙龋坏,且不能用正畸等方法恢复正常位置的错位牙和
额外牙。
影响恒牙萌出的滞留乳牙。
绝对禁忌
具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应暂缓拔牙:
近期(半年内)有心肌梗死、心绞痛病史的患者。
心功能较差,或有较为严重的心脏疾病的患者。
心脏病合并高血压,血压≥180/100 mmHg的患者。
有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
淋巴瘤、
血友病等),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患有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
接受放疗后不满5年的患者。
为防止
肿瘤骨转移使用抗骨吸收或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后不满5年的患者。
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特殊情况
处在月经期或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拔牙。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应在相应科室医生指导下停药一定时间后拔牙。
急性炎症期,应根据病变部位、炎症范围、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能否拔牙。
在拔牙之前,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例如:
此前是否拔过牙齿,目前患牙是否有明显疼痛?
是否为空腹状态?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目前是否在服用抗凝药物?
是否有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系统疾病,近期控制如何?
是否有凝血障碍性疾病、活动性传染病?
是否在月经期或妊娠期?
是否有过其他疾病治疗史?
必要时,患者术前需行X线片检查,查看患牙的情况,患牙与牙槽骨和邻牙的关系。在术前准备时,患者最好先完成牙周龈上洁治(洁牙)。
风险提示
晕厥
拔牙时由于恐惧、疼痛等原因,可能发生晕厥。
牙根折断
若存在牙冠破坏广泛、牙髓坏死导致牙体受损,或牙根弯曲度较大,拔牙时可出现牙根折断。
出血
拔牙为有创操作,拔牙过程中以及拔牙后会有不同程度出血,拔牙后需要咬棉球压迫伤口止血30~40分钟,1~2天内唾液中带有少量血丝为正常现象。
神经损伤
若患牙与神经(如下颌智齿与下牙槽神经)解剖关系密切,拔牙时可能损伤该神经,造成功能障碍和感觉麻木,一般可在数月后恢复。
术后反应性疼痛
复杂牙拔除术往往创伤较大,术后常出现疼痛,一般持续3~5天。
术后肿胀反应
多在创伤大时,特别是翻瓣术(用手术方法将牙龈与下方组织分开,暴露牙根及牙槽骨进行治疗的操作)后发生。肿胀程度的个体差异相关,一般在术后12~24小时开始出现,3~5天逐渐消退。
术后感染
若在患牙急性炎症期拔牙,或拔牙时创面内残留牙片、骨片或
牙石等异物,可能出现术后拔牙创面感染。
干槽症
多见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通常在拔牙2~3天后出现,表现为剧烈疼痛,并可放射至面部,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有腐臭味。
操作步骤
消毒
使用消毒后的牙钳、牙挺等器械,对牙椅、诊室进行充分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拔牙前,常让患者用3%
过氧化氢或0.12%
氯己定含漱半分钟,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麻醉
麻醉前使用络合碘棉签对注射点进行局部消毒。
注射麻醉剂。
分离牙龈、切开、翻瓣
使用牙龈分离器将牙体颈部与牙龈分离。
若为埋伏阻生齿,常需使用手术刀将牙龈切开,并将牙龈瓣与牙面及骨面分离,暴露牙冠及周围骨面。
去骨
当埋伏
阻生牙表面有骨组织覆盖并影响牙齿拔出时,需要使用涡轮机或超声骨刀去除部分骨组织。
分牙
分牙的主要目的是解除邻牙阻力,减小骨阻力,通常使用涡轮机或超声骨刀将牙冠和牙根分成小块以减少牙齿拔出时的阻力。
增隙
使用牙挺或骨凿紧贴根面凿入,扩大牙周间隙。此方法一般仅在牙周间隙小,牙挺不易楔入牙周间隙时使用。
拔除患牙
当邻牙阻力解除后,选择合适的牙挺,插入牙周间隙,将患牙挺松或基本挺出。
使用牙钳将患牙完全拔出,检查牙根是否完整。
处理创面
使用生理盐水、刮匙等仔细清理分牙时产生的碎屑、碎片及炎性肉芽组织。
对扩大的牙槽窝进行手法压迫复位。
避免过多的唾液进入拔牙窝与血液混合,以免形成血凝块影响拔牙创口的愈合。
若创口较大,出血较多,为减少出血、预防
干槽症,可放入1~2块
碘仿明胶海绵。
缝合
将切开的牙龈等软组织进行复位缝合,以利于伤口愈合,保护拔牙窝内的血凝块。
压迫止血
缝合完成后,将无菌棉球放置于拔牙创口表面,并嘱患者咬棉球30~40分钟压迫创面止血。
自行观察
拔牙后应观察拔牙创面情况。
出现术后剧烈疼痛或创面活动性出血,应及时复诊。
自我护理
拔牙当日应进软食,食物不宜过热。
拔牙后48小时内间断冰敷可缓解肿痛症状。
若拔牙时创伤较大者,可遵医嘱口服3~5天抗生素预防感染。
伤口缝线1周后拆除。
治疗后禁忌
避免患侧咀嚼;勿用舌头舔伤口,更不可反复吸吮。
拔牙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或漱口。
缓解牙周炎症
病灶牙拔除后,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通常会逐渐好转。
预防颌骨及软组织感染
预防病灶牙可能引起的颌骨及周围软组织感染。
满足牙体修复或口腔正畸需要
为患牙的修复提供空间。
因正畸治疗而拔牙后,可留出更多的间隙排齐剩余牙齿。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