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利用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产生刺激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通常1~2日局部的瘀点、瘀斑可消退,一般不会留有瘢痕
拔罐后宜饮食清淡,不宜进食生冷、油腻食物
根据病情需要可继续在相同或者不同部位进行拔罐
定义
拔罐疗法是一种使用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可以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疗法。
拔罐疗法可以使经络气血通畅,具有一定的调节脏腑、行气活血止痛、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消肿散结、祛风散寒、清热拔毒等作用,适用范围广,见效较快。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可以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科的疾病。
对于疼痛类疾病、慢性病等有较好的效果,还可用于养生保健、病后恢复等。
治疗效果
对于非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尤其是感冒、发烧、中暑等外感类疾病,急性扭伤疼痛等急性病症,拔罐能较快地发挥治疗效果;对于慢性疼痛、皮肤疾病以及保健类用途,拔罐发挥的作用相对较慢。
安全性
拔罐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通常很安全,拔火罐要注意避免烫伤,操作前注意拔罐的禁忌人群和禁忌部位,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在我国很多地区医院的中医科或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科室都开展了拔罐疗法。
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拔罐治疗疾病的书籍,拔罐操作历史悠久,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拔罐器具也逐渐增多,技术已经很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根据不同地区、医院等级、所用耗材、施术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拔罐的费用会有一定的差别,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各地医保政策、就诊医院级别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各级中医院以及设有中医科的西医院都可以进行拔罐治疗操作,一般可以选择西医院的中医科或者中医院的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等科室就诊。
适宜情况
内科疾病:感冒、发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等肺系疾病;呕吐、便秘、胃肠痉挛、腹泻等胃肠疾病;失眠、中暑、高血压、
面神经麻痹、头痛、
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中风后遗症、
尿潴留、尿失禁等。
皮肤科疾病:痤疮、湿疹、荨麻疹、
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白癜风、
带状疱疹,还可用于养颜美容等。
五官科疾病:麦粒肿、鼻炎、牙痛、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不宜情况
禁忌人群
婴幼儿,妇女经期。
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衰病人。
骨折患者在未完全愈合前;急性关节、韧带、肌腱严重损伤者。
皮肤过敏,有全身性皮肤病、外伤、溃疡、破裂、
皮肤肿瘤处;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中度和重度水肿部位。
肺结核、恶性肿瘤、瘰疬患者,疝气处。
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
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狂躁不安、破伤风、
狂犬病等不能配合者。
禁忌部位
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处。
孕妇的腰骶及腹部、前后阴、乳房部不宜拔罐。
治疗前检查
拔罐作为一种生活中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日常实际应用时,治疗前一般不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前准备
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
施术者在拔罐操作前应掌握患者的病情,包括现病史和既往史,排除拔罐疗法的禁忌证,勿在患者过饥或者过饱、不能配合的情况下操作。
注意使用电罐、磁罐时,应询问病人是否带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物件,有佩戴者应禁用。
选择合适的拔罐器具
拔罐可以选择的器具有很多,一般要求口小腔大,口部光滑平整,不怕热,能产生一定吸拔力的器具。器具的形状及规格要根据病症、操作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罐具,常用的拔罐器具包括以下几种。
玻璃罐
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罐具,由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烧制成,形状如球,口平腔大底圆,罐口平滑,口缘稍厚略外翻,内外光滑,大小规格多样。
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随时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治疗时间,吸附力较大,且方便进行清洗消毒,规格多样可以适用于不同部位。缺点是传热较快,容易摔碎。
竹罐
是用坚固的细毛竹制成,一端留节做底,另一端打磨光滑做罐口,中段略粗,两端略细,呈腰鼓形的竹罐。
其特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质地轻巧、价格便宜、不易摔破、能耐高温,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的多种拔罐法。其缺点是容易爆裂漏气,吸拔力不强,质地不透明,观察不到罐内皮肤的变化情况,不宜用作刺血拔罐法。
陶罐
目前临床不常用陶罐,陶罐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外展,罐口平滑,形如缸状。
其优点是吸拔力强,能耐高温,适用于全身各部的拔罐。其缺点是罐体较重,容易摔碎损坏,且质地不透明,无法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情况。
金属罐
是用铜或铁皮制成,形状如同竹罐,口径大小不一,有不同的规格型号。
其优点是不易破碎。其缺点是传热快,容易烫伤皮肤,目前临床应用已较少。
抽气罐
抽气罐是用有机玻璃等材料制成的带有抽气装置的罐具,分为罐体和抽气筒两部分,可以随意调节罐内负压,以此来控制吸力。
其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方法简单容易掌握,使用方便,吸着力强,且较安全。其缺点是没有火力的温热刺激。
多功能罐
是一种现代新型罐具,可以搭配不同的组件发挥其他治疗作用。
如在罐顶中央安置刺血针的刺血罐;在罐内架设艾灸,灸后排气拔罐的灸罐;罐内安有电热元件的电罐等,具拔罐与相应疗法如刺血、艾灸、电热的双重治疗作用。
选择合适的拔罐场所和体位
选择空气清新、流通的室内环境,并注意保暖、避风,冬季应注意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应避免空调、风扇等直吹拔罐的部位,以免受风。
选择舒适、施术者便于操作、患者能坚持的合适的体位。对于初诊、年老体弱、小儿和有过敏史、晕针史的患者,均宜采用卧位。一般以俯卧位为主,使其充分暴露施术部位。一般来说,有条件采用卧位则不选用坐位,以防罐具脱落损坏或晕罐等不良反应。
多选肌肉丰厚、皮下组织充实、毛发较少的部位,或结合腧穴、经络循行选择合适的部位,注意环境私密,保护患者隐私。
清洁消毒
施术者双手要严格消毒,拔罐工具也要严格消毒,拔罐的部位如果不进行放血、针刺操作可以用毛巾进行局部清洁,若需要进行放血、针刺操作,局部要严格消毒。
拔罐前要仔细检查罐口和罐体,罐体应完整无碎裂,罐口内外应光滑无毛糙,罐的内壁应擦拭干净,防止罐口有突起等刮伤皮肤,防止罐体有裂隙,发生破裂。
知情同意
对于初次接受拔罐治疗、情绪过于紧张的患者,应进行通俗易懂的宣教,说明拔罐操作的具体部位、治疗时间以及治疗目的、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争取患者的配合。
治疗过程
持罐方式
一般为单手持罐,握住罐体,根据罐不同的吸附方式有不同的持罐操作方式。
火罐法:闪火法,需要一手持止血钳或镊子夹住95%的
乙醇棉球,一手握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摇晃数圈,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投火法,一手持罐,一手将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当火旺盛时,迅速将火罐叩在应拔的部位上。
贴棉法,将直径1~2厘米的95%乙醇棉片贴于罐内壁,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抽气法,应先用一手固定罐体在施术部位上,另一手用抽气筒将空气抽出,使罐吸附在选定的部位上。
水罐法:水煮法,一般选用竹罐放入水中或药液中煮沸2~3分钟,一手用镊子夹住煮沸后的竹罐罐底,迅速用多层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水液,降低罐口温度(但保持罐内热气)趁热迅速按在皮肤上,然后轻按罐具30秒左右,令其吸牢。
蒸汽法,将水或药液(勿超过壶嘴)在小水壶内煮沸,至水蒸气从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壶嘴或皮管插入罐内2~3分钟后取出,速将罐扣于应拔位置。
施术部位准备
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有毛发者宜剃除,施术者消毒双手和拔罐器具。
如果要在局部进行针罐或者刺络拔罐,需要对施术部位进行消毒;如果不进行针灸和刺络放血,可以用毛巾进行清洁。
拔罐方式
根据疾病类型、拔罐部位的不同,拔罐操作的方法有多种。
闪罐
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局部,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操作时动作要迅速而准确,吸附力适中,必要时也可以在闪罐后留罐。
闪罐法适用于肌肉较松弛,部位不平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的部位,适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也适用于风湿痹症、中风后遗症、肌肉萎软等患者。
留罐
拔罐后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一般为5~15分钟,轻者局部皮肤潮红,重者皮下瘀血呈紫红色,再将罐具取下。
罐大吸力强者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老年人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起疱伤及皮肤。适合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
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走罐
在施术部位涂上润滑剂,如医用凡士林、医用甘油、润肤霜等,也可用温水或药液,同时也可将罐口涂上油脂。使用闪火法将罐吸住后,立即用手握住罐体,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至走罐部位皮肤紫红为度,推罐时用力均匀,防止罐漏气脱落。
该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面积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如背部脊柱两旁、下肢股四头肌处、腰骶部、腹部及肩关节等,适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等疾病。
排罐
沿某一经脉循行路线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按照顺序排列成行吸拔多个罐具,称为排罐法。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或者经脉病变,多用于神经肌肉疼痛、陈旧性
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病证。
针罐
留针拔罐:在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时,以针为中心拔罐,留置10~15分钟左右,起罐再起针。此法不宜用于胸背部,容易引起气胸,适用于治疗风湿痹证。
出针拔罐:在毫针针刺出针后,立即于该部位拔罐,留置一定时间后起罐,起罐后再用消毒棉球将拔罐处擦净。
刺络拔罐:用皮肤针、
三棱针或粗毫针等,在腧穴或患处点刺出血,或三棱针挑刺后,再拔罐留罐,使之出血,可以留置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挑刺部位用消毒敷料或创可贴贴敷。适用于治疗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等。
药罐
药罐法是先在抽气罐内盛贮一些药液,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也可以将配制成的药料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液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
此法可以同时发挥拔罐和药物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病等。
起罐方式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的拇指或示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起罐时的手法要轻缓,不可生硬拉拔,以免拉伤皮肤,产生疼痛。
在背部多处拔罐时,宜按顺序先上后下起罐,可防止发生头晕脑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抽气罐启罐时,提起抽气罐上方的塞帽,使空气注入罐内,罐具即可脱落;也可用一般罐的起罐方法起罐。
水(药)罐启罐时,为防止罐内有残留水(药)液漏出,若吸拔部位呈水平面,应先将拔罐部位调整为侧面后再起罐。
拔罐的程度
拔罐的程度取决于罐吸拔的力度和留罐的时间。
罐吸拔力度轻、留罐时间短,拔罐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罐吸拔力度重、留罐时间长,拔罐后局部皮肤可出现紫红色。
温阳益气、温经散寒可采用局部潮红充血的拔罐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采用局部紫红
瘀斑的拔罐法。不可一味追求拔罐后局部出现瘀斑,以免反复过重拔罐引起局部损伤。
拔罐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拔罐过程中不宜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
用火罐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过长引起皮肤起疱时,小疱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
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闪火法拔罐时,棉棒蘸的酒精不宜太多,以防燃烧的酒精滴下或流到罐口烫伤皮肤;点燃棉球时须在患者身体以外区域点燃,避免细小棉絮点燃后掉落烫伤皮肤;在近头面部使用时,点燃的棉球要远离头面,以防燃及头发。
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
燃火伸入罐内的位置,以罐口与罐底的外1/3与内2/3处为宜。使用玻璃罐时,操作前最好用手将罐口捂热,尤其是在冬季,以免因罐口冰冷的温度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引起肌肉的收缩和紧张。
在应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皮肤被火罐牵拉产生疼痛。
走罐速度宜缓慢,快则易致疼痛,且每次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不可在骨突出处推拉,以防损伤皮肤或造成漏气。使用同一个罐进行多次闪罐后,应及时换罐,防止因罐口温度过高发生烫伤。
用煮水罐时,宜甩净热水以免烫伤皮肤。
应用刺血拔罐时,面积应等于或略小于火罐口径,出血量应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应用针罐时,须避免将针撞入深处或碰弯,以防造成损伤,尤其在胸背部要谨慎。选择罐具宜大,且宜使用透明罐具。
治疗过程中出现拔罐局部疼痛,可减压放气或立即起罐。起罐时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以免引起疼痛,损伤皮肤。
在拔罐过程中,一旦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至晕厥的现象,应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密切关注
生命体征,严重时按晕厥处理。
老年、儿童、体质虚弱、精神紧张、初次接受治疗、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尽量采取卧位。
治疗时间
治疗时间根据具体病情、施术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从数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
闪罐一般不留罐,立即起罐,留罐时间一般为5~15分钟,或者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若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治疗的间隔时间按局部皮肤颜色和病情变化决定。同一部位拔罐一般隔日1次,急性病痊愈为止,慢性病一般是7~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可以间隔3~5天或以拔罐斑痕消失为衡量标准。
护理
拔罐后的注意事项
起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拔罐处若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斑,或兼微热痛感,或局部发红,片刻后消失,恢复正常皮色,是拔罐的正常反应,一般不予处理,1~2日即自行消失。
起罐后如果出现水疱,水疱较小可以不处理,其自然吸收。若水疱过大,可用一次性消毒针从疱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盖。
刺络拔罐后应用消毒棉球擦净血液后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
用拔罐治疗疮痈,起罐后应拭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
饮食宜忌
拔罐后适宜饮用温水或者淡糖盐水一杯,休息片刻。
拔罐后不宜即刻食用生冷、油腻肥甘食物。
拔罐后宜饮食清淡。
并发症及应对
拔罐中或者拔罐后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仆倒等现象,应及时停止拔罐,使患者平卧休息,取头低脚高体位,饮用温开水或糖水等,必要时需急救处理。
拔罐后出现大的水疱,可用一次性消毒针从疱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盖,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恢复过程
拔罐后局部皮肤出现皮色潮红、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一般1~2天可消退,一般不会留下
瘢痕和
色素沉着。
局部出现水疱后,较小的水疱可自行吸收,具体吸收时间不等,较大的水疱刺破后一般3~7天局部皮肤可愈合。
后续治疗
拔罐后症状缓解者,可以继续拔罐疗法,可以在相同部位或者不同位置进行拔罐,也可以配伍中药内服、外用等多种治疗方法。
拔罐后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者,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病情后决定是否需要继续拔罐治疗或更改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
拔罐后不宜即刻洗澡,注意避风寒,防止邪气入侵。
拔罐后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悦。
局部疼痛一般可耐受,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局部一般不留有色素沉着或瘢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