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

更多功能

核黄疸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胆红素神经毒性所致的慢性和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因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胆红素毒性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永久性损害
根据患儿病情采取合适的康复治疗及药物治疗措施
定义
核黄疸是指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后,由于胆红素毒性导致的慢性和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核黄疸即神经核被黄染之意,因对重症黄疸而死亡的新生儿进行尸检后发现其脑基底核被黄染而被命名。
临床上有时会把胆红素脑病和核黄疸名词相互通用,但目前推荐将生后数周内胆红素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称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将胆红素所致的慢性和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或后遗症称为核黄疸或慢性胆红素脑病。
患儿常出现严重的手足徐动样脑性瘫痪、听觉功能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以及较少见的智力和其他障碍。
发病情况
约60%的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其中大多数可自行消退,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核黄疸,甚至危及生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