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镜检查

更多功能

纵隔镜检查
概述 检查流程 结果解读
纵隔镜检查为一种内镜检查技术,通过胸骨上、胸骨旁或剑突下切口将纵隔镜送入纵隔内进行检查,属于手术操作
能直接观察上纵隔的结构,进行上纵隔内淋巴结活检,辅助纵隔、肺部疾病的诊断,判断肺癌分期及预后
用于上纵隔疾病诊断以及肺癌术前病理分期
按照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标准颈部纵隔镜检查、扩大的纵隔镜检查、胸骨旁纵隔镜检查
定义
纵隔镜检查为一种内镜检查技术,通过胸骨上、胸骨旁或剑突下切口将纵隔镜送入纵隔内进行检查的方法。经此途径可直接采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以帮助纵隔、肺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安全、取材可靠等优点。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组织的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
分类
标准颈部纵隔镜检查
标准颈部纵隔镜检查是上纵隔探查和活检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用于第2、4、7组淋巴结以及气管周围病变的检查。
切口选择:在胸骨切迹上一横指部位做一长约3~4cm的横向切口。
可触及纵隔内解剖结构、异常肿物和淋巴结等,并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咬取组织活检或完整切除。
扩大的纵隔镜检查
扩大的颈部纵隔镜检查主要用于第5、6组淋巴结活检,适用于左上叶肺癌伴主肺动脉窗和(或)主动脉弓前(旁)淋巴结肿大者。
通常先做标准纵隔镜检查,若结果阴性再行扩大的颈部纵隔镜检查。该检查难度较大。
胸骨旁纵隔镜检查
胸骨旁纵隔镜检查又称为前纵隔镜手术,主要用于第5、6组纵隔淋巴镜活检,评估肺门部肿瘤的可切除性,穿刺失败的前纵隔肿物活检,以及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诊断等。
切口一般选择胸骨旁2cm外,沿第2肋或第2肋间做3~4cm切口。
探查第5、6组淋巴结或纵隔肿物,完整切除或多点取材送病理检查。
检查目的
纵隔镜检查可用于上纵隔疾病诊断、肺癌诊断及术前病理分期。
诊断纵隔疾病:对一些少见的纵隔肿瘤恶性淋巴瘤、纵隔肉芽肿性疾病、纵隔转移性肿瘤等一些疑难病,纵隔镜可以对纵隔疾病进行诊断。
辅助诊断肺癌:对于纵隔淋巴结肿大而临床无法确定病理类型的患者,纵隔镜检查可以从转移淋巴结得到肺癌组织病理学依据。
判断肺癌病理分期及预后: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是评价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纵隔镜检查对纵隔淋巴结活检可以准确确定肺癌的组织学分期,对于确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适用人群
纵隔镜检查适用于怀疑肺癌患者、确诊为肺癌缺乏病理分期的患者、有胸部疑难疾病的患者。
禁忌人群
检查部位曾做过手术,如甲状腺手术、气管切开术者,不宜进行纵隔镜检查术者。
有器官移位、胸椎后凸、胸骨后甲状腺肿胸主动脉瘤、严重贫血或凝血机制不良者。
心肺功能不全、上腔静脉梗阻者。
检查风险
麻醉风险:纵隔镜检查属于有创医疗操作,需要全身麻醉,存在麻醉的风险和意外。
对麻醉药物过敏,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可能会出现胃食管反流以及反流物误吸(误吸可能会造成窒息、吸入性肺炎)、呼吸道梗阻、通气量不足、低氧血症等等。
其他风险还包括血压过高或过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组织损伤:操作过程中损伤纵隔胸膜、食管、气管、支气管及心包膜等。一侧纵隔胸膜损伤可引起气胸。若已发生气胸,应做胸腔穿刺或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神经损伤:操作过程中损伤左侧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但大多数患者可于术后几个月内恢复。
周围血管损伤:引起出血,甚至大出血。如出血量不大,可先用纱布压迫止血或用钛夹夹闭出血处;一旦发生大出血,应立即开胸止血。
术后可出现心律失常和纵隔感染
参考价格
与当地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通常为3000~5000元,包括手术费、麻醉费、材料费、药品费、病理检查费等。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