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更多功能

骨质疏松症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
病因为遗传、内分泌、营养因素、药物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
主要治疗方法为生活方式调理和药物治疗,严重者可使用手术治疗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分类
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占骨质疏松症的90%,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
Ⅱ型:老年骨质疏松症(SOP)。
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历时5~10年,可合并存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发病情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更突出。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