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寄生虫等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脑与脊髓实质、被膜及血管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血常规、脑脊液细胞学等实验室检查可用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作用。
1.血常规检查
(1)细菌感染:常伴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可达20×10
9/L以上,
中性粒细胞比例占80%~90%以上,但化脓性脑膜脑炎患者术后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在正常范围。
(2)寄生虫、螺旋体感染: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病毒感染: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轻度增加,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减少,
淋巴细胞增多。
2.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通过细胞学动态观察及检测特异性病原体,完成诊断和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是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还有助于与其他疾病如
脑血管病、脑肿瘤、
多发性硬化等进行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常有
颅内压增高,对于颅内压明显增高患者,需谨慎选择腰椎穿刺。
(1)细菌性感染: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分为三期,即渗出期(发病3d内)、增殖期(发病3d后)、修复期(发病10d后)。①渗出期细胞计数很多,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数量占白细胞计数的90%以上。通常可在细胞内、外检出致病菌,脑脊液中糖及氯化物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增高。②增殖期以单核吞噬细胞反应为主,此期细胞数量迅速下降,多核细胞下降时激活单个核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后者多发展成为吞噬细胞,对细菌具有巨大的吞噬作用。③修复期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脑脊液细胞总数接近正常,多核细胞减少或完全消失,提示完全修复。
(2)结核性感染:最显著特征是混合细胞反应,即在脑脊液细胞分类中既含有相当比例的多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也有一定比例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存在有助于
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
(3)病毒性感染:可见细胞数增多,多在(50~500)×106/L之间,早期为多核细胞反应,晚期则被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替代,常见特征性的胞浆内包涵体,在脑脊液中也可出现大量红细胞。
(4)真菌性感染:尤其是新型隐球菌感染时,脑脊液细胞学与结核性感染类似,但病原学检查大多呈阳性。
(5)脑
寄生虫病:以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一般在4%~10%,最高可达60%或更高。急性期可伴多核细胞增多,但持续时间一般不长。
3.免疫学检查
常用方法有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检测、特异性病原体抗原(如隐球菌抗原)检测等,有助于确诊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4.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诊断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患者在出现
颅内感染症状时,病原体常常未繁殖到可检出的浓度,或在检测时已应用抗感染药物等,导致临床病原学检测及培养阳性率较低,并常出现假阴性结果。目前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高质量检测手段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病原学检测以及提高病原学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