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尿素循环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高氨血症导致的喂养困难、呕吐、嗜睡、惊厥、昏迷等
以调整饮食、药物治疗、透析等对症治疗为主,符合指征的可行肝移植手术
尚不能治愈,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死亡和残疾
定义
瓜氨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
本病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
尿素循环障碍,血液内的瓜氨酸浓度上升,阻碍肝脏将多余的氮转换成尿素,致使
血氨升高而引起肝脏、脑部受损,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瓜氨酸血症可导致喂养困难、恶心、呕吐、头痛、嗜睡、惊厥、昏迷等症状。
早期疾病筛查、维持血氨在较低水平是改善患儿预后的主要方法。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瓜氨酸血症Ⅰ型
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主要症状有喂养困难、呕吐、嗜睡、抽搐和意识丧失。
瓜氨酸血症Ⅱ型
由于编码希特林蛋白(Citrin)的SLC25A13基因(定位在7q21.3)突变所致。
成人发病主要表现有精神异常、抽搐、昏迷等,新生儿可有
黄疸、异常出血、
发育迟缓等。
致病原因
瓜氨酸血症是基因突变所致,瓜氨酸血症Ⅰ型的致病基因是
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基因。
瓜氨酸血症Ⅱ型的致病基因是编码希特林蛋白(Citrin)的SLC25A13基因(定位在7q21.3)。
父母近亲结婚或直系亲属患有瓜氨酸血症的小儿患病风险增加。
发病机制
基因缺陷导致
尿素循环障碍,血液内的瓜氨酸浓度上升,氨和前体代谢物蓄积,引起肝脏、脑部坏死和水肿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主要症状
不同类型的瓜氨酸血症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儿童和成人的表现不同。
瓜氨酸血症Ⅰ型
通常在新生儿早期表现为喂养困难、惊厥、
肌张力异常(脖子僵硬、后仰)、呕吐、昏迷等,由于起病急骤,诊断困难,死亡率极高。以严重神经系统损害及肝损害为主。
迟发型瓜氨酸血症Ⅰ型患者发病较晚,临床表现较新生儿起病轻,可出现周期性呕吐、嗜睡、惊厥等。
部分女性患者在妊娠期或者产后发病,可出现神情淡漠、剧烈头痛、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部分患者虽然经基因分析确诊为瓜氨酸血症Ⅰ型,但患者无明显症状,如有SLC25A13变异基因携带者终身不发病。
瓜氨酸血症Ⅱ型
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
患者在出生后至数月内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月龄内,很少晚于5月龄。
主要表现为
黄疸持续存在不消退、大便颜色变浅、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腹泻等。
部分患者经过饮食结构调整和药物治疗缓解,其中少部分患者在青春期以后发展为成人发作的瓜氨酸血症Ⅱ型。
成人发作的瓜氨酸血症Ⅱ型
患者多体形消瘦,大部分患者饮食有明显的偏好,喜欢高蛋白、高脂食物,如豆类、肉制品,但讨厌吃高糖食物。
大部分是在成年后发病,通常在摄入甜食、饮酒、服用某些药物或感染后突然出现
记忆障碍、意识混乱等精神异常表现,严重者病情发展急剧,得不到正确治疗可危及生命。
并发症
智力障碍:如未能及时治疗可损伤大脑造成智力发育障碍,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如小儿出现周期性呕吐、嗜睡、惊厥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神经内科
如成人出现
记忆障碍、意识混乱、抽搐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成人或小儿出现
肌张力异常、抽搐、嗜睡、昏迷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属或患者应记录症状出现有无明显诱因。
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严重情况等,以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是否有抽搐、嗜睡等症状?
孩子是否有周期性呕吐、嗜睡、惊厥等症状。
孩子是否有持续存在的
黄疸、大便颜色变浅、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腹泻等症状?
是否有神情淡漠、剧烈头痛、抽搐等症状?
病史清单
亲属中有人有这样的情况吗?
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
近期是否服用过药物?服用什么药?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
血氨检测、肝功能检测、血液氨基酸分析等。
影像学检查:头颅核磁共振等。
诊断依据
病史
父母为近亲结婚。
亲属中尤其是父母患有瓜氨酸血症。
临床表现
患者有抽搐、嗜睡、
黄疸不消退、大便颜色变浅、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腹泻等症状。
患儿生长过程中出现周期性呕吐、嗜睡、惊厥等症状。
女性患者妊娠中或产后出现神情淡漠、剧烈头痛、抽搐等症状。
饮酒、服用药物、患病等刺激因素后出现
记忆障碍、意识混乱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氨检测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抽搐、惊厥、嗜睡、昏迷等症状时应进行
血氨检测,是诊断和管理瓜氨酸血症的关键检查之一。
早发型瓜氨酸血症患者血氨可明显升高,部分迟发性血氨水平可正常。
肝功能检测
结合患者黄疸不消退、血氨升高等应考虑瓜氨酸血症的可能。
血液氨基酸分析
瓜氨酸血症患者瓜氨酸可显著增高。
酶学分析
经典型患者全身各组织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活性缺乏。
基因检测
检测基因突变位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检测到ASS1或SLC25A13两个等位基因均有致病性变异即可确诊本病。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瓜氨酸血症患者肝细胞和小胆管内的胆汁淤积、肝细胞内脂肪沉积、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脑发育及脑损伤情况。
瓜氨酸血症急性期常见弥漫性
脑水肿、基底节损伤,严重时有
脑疝及脑梗死。慢性
高氨血症常有脱髓鞘病变和脑萎缩。
鉴别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
相似点:
新生儿败血症与瓜氨酸血症Ⅰ型都可出现呼吸急促、体温不升、拒乳、反应差、短期内出现进行性
意识障碍、惊厥等症状。
不同点:瓜氨酸血症Ⅰ型血常规、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可无异常,但血氨水平升高,头颅MRI可见异常,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相似点:都会出现黄疸不消退、大便颜色变浅甚至陶土色、喂养困难、嗜睡、易激惹、烦躁、惊厥等。
不同点: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一般不会出现氨基酸异常、低血糖、血清蛋白降低,而且本病Ⅰ型和Ⅱ型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Alagille综合征
相似点:都会出现持续性黄疸及
肝大、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不同点:
Alagille综合征有额宽下巴尖呈三角形脸、两眼深邃、间距宽、鼻细长等特殊面容,瓜氨酸血症无此特点,基因检测可确诊。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
相似点:都可出现黄疸、抽搐、腹泻、
发育迟缓等症状。
不同点:
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血糖、
甲胎蛋白、血清蛋白、氨基酸代谢正常,与瓜氨酸血症不同。血清胆汁酸水平正常或极低以及胆汁酸成分分析、基因检测可鉴别。
治疗目的:降低
血氨水平,避免血氨持续过高而导致
颅内高压和
脑水肿,降低病死或残疾的概率,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以调整饮食、药物治疗、透析为主,符合指征的可做肝移植。
一般治疗
怀疑或已经确诊为
高氨血症时,应立即停止摄入蛋白质24~48小时。
静脉输注含有电解质的10%
葡萄糖溶液和脂肪液,以提供足够的热量、水分和电解质。
婴儿可选择无乳糖并富含中链脂肪的特殊奶粉。
儿童及成人应当适当降低糖类物质在每天总热量中的占比、提高蛋白和脂类的占比,对血氨明显升高者,则需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必需的氨基酸
通过补充底物或激活尿素循环代谢中的酶使氨通过尿素循环排泄,改善高氨血症。
急性高氨血症期间可静脉输注,日常可口服,需终身服用,随着年龄增大调整用药剂量。
除氨药物
此类药物可通过旁路代谢清除氮。
利胆药物
应用期间可能导致便秘、过敏、瘙痒、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维生素
治疗期间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如
维生素A、维生素D、
维生素E、维生素K等。
血液透析
严重高氨血症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开始血液透析。血液透析的适应证包括氨快速增加、急性高氨血症对初始药物治疗抵抗和/或氨持续高于350~400μmol/L。
透析期间每小时检测一次氨浓度,当氨浓度降至200μmol/L以下时,停止血液透析。
手术治疗
瓜氨酸血症相关的死亡风险和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较高,可考虑接受肝移植。
肝移植可以预防高氨血症导致的相关脑病,纠正代谢紊乱,改善嗜好高蛋白的饮食习惯。
治愈情况
瓜氨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尚不能治愈,但若能及时发现并合理长期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控制发病,预后良好。
如不能及时发现或出现严重的脑部、肝脏受损,预后不良。
危害性
瓜氨酸血症可引起患者脑组织广泛局部性坏死和水肿,未能及时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智力障碍、脑瘫甚至死亡。
患者通常需要控制饮食,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新生儿肝内
胆汁淤积症明确诊断后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和含有乳糖的配方奶粉,改为无乳糖且富含中链
甘油三酯的配方奶粉喂养。
适当增加富含脂溶性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西红柿等。
成人发作的瓜氨酸血症Ⅱ型患者需要适当降低糖类在总热量的占比、适当提高蛋白和脂类的占比;如
血氨明显升高,则需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成人患者应避免饮酒和含酒精类的食物。
生活管理
感染或发热可能诱发
高氨血症,应努力避免感染,尤其是第1年内。
患者按时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各种可能诱发高氨血症的感染。
心理支持
家长应耐心解释长期用药的必要性,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症状严重时要安慰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随诊复查
定期随诊有助于监测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及心理状况,及时调整药物用量或采取其他干预方式。
对于稳定患者,新生儿和小于2岁的婴儿每1~3个月评估1次,2~12岁的儿童每年评估2~3次,青少年和成人每年评估1次。
预防
瓜氨酸血症属于遗传代谢疾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通过下述方法可降低其发生概率。
避免近亲结婚。
有阳性家族史的夫妻如需备孕建议行遗传咨询,如已经怀孕应对胎儿做产前诊断。
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需要监测血氨、肝功能等,保持营养均衡,如果血氨过高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
有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新生儿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瓜氨酸血症并及时干预。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