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不明、非周期性的慢性呕吐
每周发作一次以上的呕吐,可伴随有进食减少、餐后饱胀不适、食欲不振等
多与情绪、重大精神刺激、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相关
主要包括支持治疗、心理治疗、对症治疗等
定义
根据罗马Ⅲ标准,
功能性胃肠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
嗳气症、恶心和呕吐症以及成人反刍综合征。其中恶心和呕吐症又分为三个亚型,即
慢性特发性恶心、功能性呕吐和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功能性呕吐(FV)是指除外器质性原因后的反复发作的呕吐,每周至少发作一次。发作时间及方式无规律,每周可发作数次。
多数为餐后短时间内出现呕吐,持续数分钟,呕吐物为所进食物。呕吐不需诱导,多数呕吐可自行控制。
发病情况
流行病学方面,功能性呕吐的发病率很低,缺乏确切的数据。
部分研究关于精神性呕吐病例的总结和对不明原因慢性恶心和/或呕吐患者的研究均提示女性呕吐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致病原因
功能性呕吐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存在中枢性、周围性或混合性异常。可能涉及情感认知、内脏感觉、内脏运动等多个方面。
目前研究认为基因遗传、环境触发、内脏高敏、消化道炎症、肠道菌群和胃肠道动力紊乱均有可能与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相关。
心理状态,如抑郁、焦虑、情绪转变障碍等和呕吐发作密切相关。孩童时代对父母疾病症状的模仿学习,孩童和成年时期生活中的压力,包括受虐史和应激事件等都可能是造成功能性呕吐的原因。
诱发因素
大部分发病有一定诱因,其中生气或激动等情绪剧烈改变诱发呕吐最为常见。其他诱因包括应激、生活压力、饱食和过度劳累等。
功能性呕吐的临床症状表现不特异,以呕吐为主,还可能会伴有食量减少、餐后饱胀、食欲不振等表现。
主要症状
呕吐
多出现在餐后短时间内(10分钟~30分钟),通常持续数分钟。
呕吐物为所进食食物。
大部分患者的呕吐都是可以控制的,即在一些认为不能呕吐的场合可以强制命令自己将呕吐忍住。
其他
主要伴随症状包括食量减少,餐后饱胀,食欲不振,
反酸,
嗳气,便秘等。而通常认为和呕吐关系密切的恶心出现比例并不高。
并发症
营养不良
长期慢性、反复呕吐可能损伤胃黏膜,对正常禁食产生影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胃食管反流病
长期呕吐可能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造成继发的
胃食管反流病。
吸入性肺炎
在呕吐的过程中,呕吐物可能会被吸入呼吸道引起肺炎等
下呼吸道感染。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反复性呕吐、腹胀、食欲减退等表现时可就诊于消化内科。
心理科
存在明显心理性诱因如重大创伤性事件刺激或自觉焦虑、抑郁的人群伴有呕吐等表现时可就诊于心理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应该先禁食水,以备就诊后可能进行化验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第一次出现呕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呕吐的程度、频率、规律、持续时间是什么?
呕吐物的性质、颜色?
呕吐发生前是否存在生气、激动、过度劳累等?
呕吐是不是可以自行控制?
有没有贫血、呕血、便血、体重明显减轻等症状?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关
进食障碍史,如神经性厌食、未确定的进食障碍等?
个人饮食偏好是什么?是否喜食烫食、过甜或过咸的食物、辛辣生冷的食物?
近期有无情绪激动、工作生活压力增加、长期熬夜等?
是否存在睡眠障碍?
有无家族遗传病、肿瘤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功能性呕吐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在诊断时需要排除以下常见器质性疾病:
无自行诱导的呕吐史;
没有可以解释反复呕吐的其它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糖尿病酮症、尿毒症等)史。
临床表现
症状
主要表现为持续至少6个月的呕吐症状。
可能伴有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欲不振、
反酸、
嗳气等表现。
无便血、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持续腹痛等症状。
体征
胃肠功能相关检查
胃排空检查
是胃内容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动力过程。通过分次均匀进食反射性标准试餐后进行连续显像,从而观察胃部排出试餐的速度来达到测定胃排空的目的。可协助诊断功能性胃病。
胃排空检查是评价胃动力的方法。检查前空腹至少8小时以上,经期妇女应在月经周期的卵泡期(约为月经干净之后的2周内)进行检查.以减少激素对胃排空的影响。
检查前至少3天未使用可能影响胃排空功能的药物和其他措施(包括烟酒等)。在此期间,受试者应保持日常的活动状态,而且禁食水。
体表胃电图
胃电图可检测异常胃电节律。通过记录空腹记录,进食标准试餐后的胃电图变化辅助判断胃动力。
检查前患者至少72小时内未使用过可能影响胃肌电活动的药物和其它疗法,检查前至少空腹8小时。检查过程中保持安静及舒适的体位,不能睡觉、说话或活动,以避免影响检查结果。
呕吐的严重程度与胃电图显示的餐后正常节律百分比有关。餐后肌电图活动紊乱、排空延迟、容受性障碍和感觉高敏,提示胃动力紊乱。
营养餐负荷试验
是一种评估胃感觉功能的简单、经济、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最大饱感时胃内压和液体灌入量来评估测定胃的适应性和感觉敏感性等胃功能的一种方法。
受试者检查前72小时内应禁止使用可能影响胃肠道症状和功能的相关药物和措施,检查前禁食水8小时以上。
心理状态评估
存在焦虑、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及意志活动减退等情绪且伴有呕吐的人群,需要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腹部CT、MRI等检查可以用来判断腹腔脏器是否存在炎症、结核、脓肿、良恶性肿瘤等病变。
胃镜
胃镜可对上消化道黏膜、结构等进行直观、细致的观察,除外胃炎、胃癌、胃溃疡、胃间质瘤等胃部疾病以及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等食管疾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等检查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
消化道出血、贫血、感染等情况。
诊断标准
功能性呕吐诊断按罗马Ⅲ标准,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平均每周呕吐发作一次或多次。
不存在进食障碍、反刍综合征或主要精神疾病证据。
不存在自行诱导或长期应用大麻史,且不存在可以解释反复呕吐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需满足以上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特发性胃轻瘫
相似点:都可表现为呕吐。
不同点:特发性胃轻瘫多在餐后数小时呕吐,且恶心多于呕吐,有胃蠕动功能障碍。
周期性恶心呕吐综合征
相似点:都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
不同点:多有偏头痛病史,呕吐的发生多呈周期性,与进食无关,且无法自行控制。可伴有恶心、大汗等前驱症状。
对于功能性呕吐,目前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
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是基础治疗。传统的止吐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心理治疗可能有一定帮助。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减少发作。
治疗原则:主要采用营养支持治疗、对症治疗、药物治疗方法。
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
重点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脱水、
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并予以及时处理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给予
肠内营养支持。
改善生活方式
对于病程长、胃排空延迟的患者治疗初期应注意少食多餐,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和碳酸饮料。
对症治疗
止吐治疗
传统止吐药物如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等、吩噻嗪类如
异丙嗪等对功能性呕吐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地西泮类药物如劳拉西泮等静脉给药可能改善部分患者的症状。
改善胃部敏感性和容受性
阿片激动剂费朵托嗪、阿西马多林可改善呕吐症状。
舒马普坦、丁螺环酮、一氧化氮可以松弛胃底,改善胃部容受性,减少呕吐发生。
心理治疗
非药物治疗
对于具有明显焦虑、抑郁状态、负性生活事件及症状与情绪、应激等密切相关者,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联合心理治疗、精神动力治疗、催眠疗法等心理治疗是有所帮助的。
药物治疗
对于有严重抑郁倾向的患者,可应用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其他
胃电刺激:可以改善难治性呕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电针刺激:通过电针刺激内关和足三里两个穴位,特别是内关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呕吐,但是机制尚不明确。
治愈情况
功能性呕吐经过正规的治疗后 ,多数病人预后良好,但是症状可间断、慢性反复发作。与情绪波动等有关,易受容易引起紧张、不快情绪和内心冲突的社会心理因素诱发,心理负担较重者,症状不容易消失。
功能性呕吐目前尚无规范治疗方法,经验性药物治疗作用有限。营养和精神支持治疗对功能性呕吐患者非常重要。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价值仍不明确。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进食高脂、刺激、辛辣食物和碳酸饮料、咖啡等。
尽量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饭、米粥、酸奶等易消化的食物。适量进食蔬菜、水果等新鲜食物。
规律三餐饮食,按时定量,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适度锻炼可以改善患者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应该制定合理的日常运动计划。同时避免久坐,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理管理
多数功能性呕吐的患者可能存在情绪不稳定,对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且易于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等情况。必要时应该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预防
当患者存在自身难以应对或承受的应激、创伤性时间或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等病理性心理状态时,应就诊于正规医院的心理科,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病情进一步进展。
养成良好的睡眠、饮食以及运动的习惯,积极增强身体抵抗力。调整心情,保持平和心态,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