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是缺乏器质性疾病证据的肛门直肠疼痛,属于
功能性肛门直肠病,不常见。临床上可以表现为经常性的模糊
钝痛,持续时间长,也可以表现为发作性的锐痛,仅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多见于女性,30~60岁人群多发。
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盆底肌肉运动异常
肛提肌过度痉挛性收缩是主要原因,还可能与盆底功能障碍有关。
2.精神心理因素
患者多伴有多疑、焦虑、抑郁、癔症等。
3.机械性因素
长期过度体力劳动、久坐等。
4.神经性因素
阴部神经受刺激可引起
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且疼痛可放射至阴部神经支配的区域。
5.遗传性因素
有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家族史者有更大的几率患本病。
根据疼痛持续时间、频率和特征分为慢性肛门直肠疼痛和
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前者包括
肛提肌综合征和
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
1.慢性肛门直肠疼痛
表现为肛门直肠部位的模糊
钝痛,通常疼痛时间较长(超过20分钟),或呈直肠压力感增加,坐位比立位或卧位重,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有晨起症状轻、中午加重、晚上症状消失的规律。根据牵拉耻骨直肠肌有无疼痛分为肛提肌综合征和非特异性肛门直肠疼痛,前者出现疼痛,后者无疼痛。
2.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局限于肛门或直肠下段的痉挛性锐痛,应激事件或焦虑常为诱因。多在夜间发作,影响睡眠,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内可自行缓解,不留有其他不适。
1.体格检查
慢性肛门直肠疼痛
直肠指检时可发现肛提肌过度收缩,触诊盆底时有触痛。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
(2)便常规:应注意检查粪便性状、红细胞和白细胞、寄生虫(卵)、脂肪滴等,以判断有无
消化道出血、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及消化不良等疾病。
3.影像学检查
通过肛门直肠镜、
乙状结肠镜检查,判断有无器质性病变,如发现缺血、炎症、脓肿、
肛裂等说明存在器质性病变。
近期无消化道炎症、
前列腺炎、
肛裂、痔疮等病史。临床表现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慢性肛门直肠疼痛为持续的模糊
钝痛,发作持续20分钟或更长时间;
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表现为发作时间短的锐痛,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直肠疼痛,白细胞计数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便常规无异常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无异常表现可做出诊断。
1.尾骨痛
多见于女性和年老体弱患者,多源于急性创伤、不良坐姿或久坐引起的慢性损伤、骶尾关节炎等。患者尾骨处有触痛,坐位时加重,按摩尾骨可缓解。
2.其他肛周或直肠器质性病变
如
炎症性肠病、隐窝炎、肌间脓肿、
肛裂、痔疮、
前列腺炎、女性
慢性盆腔疼痛等疾病,通过
直肠指检、肛门直肠镜、盆腔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降低盆底横纹肌张力可有效缓解症状。
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常突然发作,且持续时间短,之后可完全缓解,所以大部分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
(1)口服药:
硝苯地平、地尔硫卓主要用于由遗传性内括约肌肌病引起的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通过拮抗钙离子可以缓解肛提肌痉挛以减少疼痛,应注意严重低血压患者不能应用这两种药物。
(2)外用药:用局部涂抹0.3%
硝酸甘油软膏的方法治疗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时,患者疼痛能得到缓解,很少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其他:吸入型的
沙丁胺醇能明显缩短剧烈疼痛持续的时间,特别对那些疼痛持续时间大于20分钟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也可采用肛门括约肌内注射肉毒菌素A的方法治疗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肉毒菌素A可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而阻止了括约肌阵发性的运动过度,从而使疼痛得以缓解。
3.生物反馈治疗
通过多次正反尝试训练,可以提高盆底肌肉的协调性和舒张感知能力,此治疗方法对部分患有效,生物反馈的成功与否与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接受意愿有一定关系。
4.神经阻滞治疗
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麻醉剂和(或)
乙醇封闭相应骨盆神经(如阴部神经),短期疗效显著,但长期疗效不佳。
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有效的缓解症状,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无法彻底治愈,疾病不发作期间可无任何症状。
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接受健康宣教、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
痉挛性肛门直肠疼痛患者可以口服地尔硫卓预防发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