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固醇血症又称植物固醇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由于谷固醇等植物固醇代谢障碍,血清谷固醇、豆固醇含量异常升高,引起
黄色瘤、早发心血管疾病、
溶血性贫血等病变,如不能有效控制,青壮年时期死亡率很高。
正常情况下,植物固醇在小肠固醇内转运子NPC1L1的作用下被吸收,过量的植物固醇则在固醇外转运子ABCG5和ABCG8作用下主动排出。由于ABCG5或ABCG8基因突变导致谷固醇、豆固醇蓄积,无法排出,吸收量升高至正常的50~200倍。
部分患者血清
总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早发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但是,部分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正常或稍高。
2.皮肤黄色瘤
青少年阶段即可出现黄色瘤,表现为无痛性隆起性结节,好发部位在手腕、跟腱、膝关节、肘部等肌腱附着点周围,极少会出现在眼睑和面部。
3.血液异常
一些患者出现如
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及异常出血等血液学改变。
4.其他
随着疾病进展,一些患者出现关节炎、关节痛、肝损害、轻度脾肿大等异常。
1.实验室检查
一些患者血液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血小板数量降低,血涂片可见大量口形红细胞和巨大血小板等
溶血性贫血的表现。
2.血清植物固醇谱分析
患者血液谷固醇、豆固醇浓度显著增高。
3.基因检测
ABCG5或ABCG8基因检测是确诊谷固醇血症的重要方法。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
黄色瘤、早发心血管疾病)、血清谷固醇及豆固醇浓度升高、ABCG或ABCG8等位基因突变,可以确诊
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及肝移植,降低血液谷固醇及豆固醇含量,减轻
黄色瘤,降低动粥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药物治疗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
依折麦布)可结合NPC1L1,抑制谷固醇的吸收;胆汁酸结合剂(如消胆胺)可与胆汁酸结合,阻断肝肠循环,减少谷固醇的吸收。两者可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
2.饮食控制
严格限制食物中胆固醇和谷固醇的含量,通过饮食控制,可以使血浆谷固醇的含量下降30%。
3. 肝移植
肝移植是治疗植物固醇血症的有效方法,移植的肝脏有能力排出多余的植物固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早发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本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能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改善预后。
对于患者同胞、父母及家族成员,应进行血脂测定、基因分析及遗传咨询,母亲再生育时可进行产前诊断,有利于优生优育。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