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素水平不适当的增高
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伴有低血糖反应时可表现为心慌、出汗、易饥饿等
本病与遗传、胰岛素瘤、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
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高胰岛素血症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与血糖水平不相适应的胰岛素水平的过量升高。
分型
根据发病原因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下述几种情况。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
CHI是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表现为
胰岛素过量分泌及反复发作的严重的低血糖。
后天获得性高胰岛素血症
因肥胖和
2型糖尿病所致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瘤等所致的胰岛素分泌过多。
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尚没有高胰岛素血症发病率的明确资料。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CHI)发病率为l/50000~1/30000。近亲婚配的群体中,发病率高达1/2500。
致病原因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后天获得性高胰岛素血症多与胰岛病变、
胰岛素抵抗等相关。
遗传因素
CHI的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
遗传性疾病,多于新生儿期起病。
胰岛病变
胰岛素瘤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生理反馈机制失调,使瘤细胞持续地分泌胰岛素,造成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
胰岛细胞增生症,可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为非胰岛素瘤胰源性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
肥胖、
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等患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此时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满足机体的需求,从而出现高胰岛素血症。
其他
不恰当使用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
格列本脲等,或外源性胰岛素,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
主要症状
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症状,除非在发生低血糖时,会表现为低血糖相关的症状;存在
胰岛素抵抗者,也可表现为
黑棘皮病等表现。
低血糖
CHI所致低血糖患儿,可表现为嗜睡、肌张力低下(肌肉失去正常韧性而松弛),甚至呼吸暂停、癫痫发作、昏迷等。
其他原因所致低血糖时,可表现为心慌、出汗、乏力、饥饿、一过性黑矇、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恶心、呕吐等,严重时会出现躁动不安、昏迷等。
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和皮赘通常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一种以褐色、绒状、过度角化的斑块为特征的皮肤病变。
皮损通常出现于颈后部、腋窝、腹股沟及肘部。
其他
合并
2型糖尿病时,可有口干、多饮、多食、多尿的典型糖尿病症状。
合并高血压时,可有头痛、头晕等。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如出现吃得多、饿得快、心悸、多汗、头晕、无力嗜睡等症状时,应到内分泌科就诊。
小儿内科
如小儿出现个头过大、面色苍白、出汗、嗜睡、肌张力低下等时,应及时到儿科就诊。
急诊科
如果出现呼吸暂停、烦躁、嗜睡甚至昏迷等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自备一些糖块或含糖量高的食物,以防突发低血糖时可随时服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面色苍白、出汗、心慌、乏力、饥饿?
是否有颈后部、腋窝、腹股沟及肘部变黑?
是否有躁动不安、昏迷?
是否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是否有头晕、头痛?
病史清单
家族是否有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
新生儿的母亲是否患有糖尿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
C肽测定等。
影像学检查:胰腺超声、胰腺CT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有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症状,除非在发生低血糖时,会表现为低血糖相关的症状,如心慌、出汗、乏力、饥饿、面色苍白等。
存在
胰岛素抵抗者,也可表现为颈后部、腋窝、腹股沟及肘部皮肤变黑。
实验室检查
血糖检测
高胰岛素血症常引起低血糖,抽血检测血糖浓度,可以协助诊断。
非糖尿病患者成人血糖≤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可考虑低血糖。
胰岛素
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可有血胰岛素浓度升高,需注意胰岛素和血糖应同步检测。
血清C肽浓度测定
如
C肽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认为是胰岛素分泌过多,也需要和血糖同步检测。
C肽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及胰岛素释放实验有助于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
口服75g
葡萄糖后,从第一口开始计时,分别检测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胰岛素和C肽分泌情况。
72小时禁食试验
禁食72小时后测量血浆葡萄糖、血清胰岛素、C肽等。
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胰岛素瘤。
影像学检查
经腹超声、腹部CT、腹部磁共振成像(MRI)
如怀疑存在由胰岛素瘤等胰腺病变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者,需要进行
腹部超声、
腹部CT、腹部磁共振成像(MRI)进一步诊断,检查中注意事项如下。
经腹部超声时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腹部皮肤,并保持放松;检查时会涂抹凝胶,此凝胶对身体无害;检查后可用纸巾将凝胶擦去。
腹部MRI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应提前告知医生。
遗传学检测
通过已知致病基因的Panel检测(一种基因测序方法),全外显子检测,可明确CHI的基因突变类型,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的原因有很多,故本病的主要鉴别点是进行各种病因之间的相互鉴别,如鉴别是糖尿病、肥胖导致的本病的发生,还是CHI导致的本病发生,具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明确病因诊断。
治疗目的:通过治疗改善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水平,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治疗原则:增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加强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
胰岛素抵抗。
改善饮食结构,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在饮食上要多样化,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如果为
谷氨酸脱氢酶突变致CHI的患者,需要限制食物蛋白质的摄入(尤其是每餐进食
亮氨酸含量需小于200毫克),从而避免低血糖发生。
随身携带糖块等含糖食物,以备低血糖是服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针对CHI治疗
二氮嗪
治疗的有效标准为正常饮食患者过夜后或停止静脉补液至少5天后,仍能维持空腹和餐后血糖>3.0mmol/L。
二氮嗪的不良反应包括多毛、水钠潴留、低血压等;氢氯噻嗪则具有减少二氮嗪引起的水钠潴留作用。
生长抑素类似物
奥曲肽可与
生长抑素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多用于二氮嗪治疗无效的患者。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肝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
长QT综合征;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泻、
胆石症等。
胰高血糖素
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升高血糖,目前多用作低血糖时的短期用药。
其他
包括
卡马西平,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等,可用来治疗因ATP敏感钾离子通道数量减少而引起的CHI。
针对胰岛素抵抗
可遵医生嘱托使用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等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增敏剂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糖药物,口服二甲双胍可增加肝脏、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
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的产生,从而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腹痛等。
针对胰岛素瘤
对于不适合手术、拒绝手术的病人、或有手术无法切除的转移性病变的病人,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可以选择二氮嗪、奥曲肽等。
其他
控制血糖
对于已经确诊为
2型糖尿病的患者,除了应用噻唑烷二酮类和双胍类降糖药,还可以选择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
阿卡波糖)、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DPP-4抑制剂(如
西格列汀)、GLP-1类似物(如利拉鲁肽)等降糖药物。
控制血压
许多高血压患者常伴胰岛素抵抗,可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给予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
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如
厄贝沙坦、
缬沙坦)等,这些药物在降血压的同时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
呋塞米)和β受体阻滞剂(如
普萘洛尔、
美托洛尔)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需要注意避免长期大量应用。
控制血脂
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
游离脂肪酸血症可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可使用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贝特类(如
非诺贝特)、
烟酸类(如烟酸)改善脂代谢紊乱及减轻胰岛素抵抗。
手术治疗
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的原因有很多,有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针对CHI
手术易造成胰腺功能障碍,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者,可以选择局部病灶切除、胰腺次全切除术。
对于大多数CHI患者,局部病灶切除可以实现病情缓解。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CHI患者,需行胰腺次全切除术。有研究报道,约50%患者在术后仍有低血糖事件,或出现术后糖尿病。
针对胰岛素瘤
需要根据
肿瘤所在位置及其和胰管的关系确定手术方式,如肿瘤摘除术、远端胰腺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其他
对于不能彻底切除转移灶的恶性胰岛素瘤以及无法手术者,可予
链佐星联合
氟尿嘧啶或
多柔比星等药物进行化学治疗。
治愈情况
CHI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昏迷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胰岛素抵抗的患者经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和改变饮食结构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水平,使血浆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
危害性
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反复发作,可能会有突然无力、心慌、晕厥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日常饮食要多样化,建议少吃多餐,以保持营养平衡,控制总热量摄入,尽量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避免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
有低血糖症状的患者饮食要规律,避免饥饿状态,身边常备糖块或含糖量高的零食,以备出现低血糖时服用。
运动管理
日常应进行体育锻炼,降低体重,锻炼方式因个人体质而异,以自己能够耐受的运动项目为主,如跑步、打球,登山等。
心理支持
日常保持乐观情绪,尽量避免压抑、焦虑的心理状态,以利于提高身体素质。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
定期监测体重,腰围,避免肥胖。
随诊复查
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人群,应该进行规律治疗并遵医嘱定期复查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
预防
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肥胖。
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人群,应该进行规律治疗并遵医嘱复查。
有CHI家族史的人群,在生育前可以进行产前遗传咨询,以评估相应风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