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是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中最多见的一种。指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同时,伴随出现的精神障碍。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神经症样综合征,也可出现抑郁综合征、
幻觉妄想状态等。当血压急剧增高出现
高血压危象时常表现有
意识障碍。高血压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而长期情绪不稳、精神紧张等因素又常使患者血压持续升高。高血压患者对精神因素的这种敏感性,临床上有人认为很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促发原因。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年龄增长、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高热量饮食等有关,多发生于40~50岁,无性别差异,在脑血管壁病变和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础上,加上长期情绪不稳,持久的精神紧张等因素,可引起血压持续升高,造成细小动脉痉挛及细小动脉硬化,并由此而产生脑组织供血不足甚至缺血,以致神经细胞发生营养障碍,产生一过性脑血管危象或导致精神障碍,一般发病急,进展缓慢,病程波动呈阶梯样,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最终常发展为痴呆。
1.早期症状
精神障碍的早期症状主要为
脑衰弱综合征。表现头部不适,情绪不稳,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工作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同时,也会出现焦虑、恐惧、忧虑等情绪。在高血压病中期阶段,常出现明显的发作性焦虑和抑郁,可伴有兴奋、烦躁不安。
2.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较常见的有
假性延髓性麻痹、构音困难、吞咽困难、中枢性面瘫、程度不同的偏瘫、失语、失用或失认、癫痫发作、尿失禁等。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或脑梗死产生的局限性症状不同,如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发生障碍时,可有同侧偏盲、空间失认及自知力缺乏等。
3.智能损害(痴呆)
早期为局限性,即认知功能损害不平均,尽管有
记忆障碍、智能损害,但自知力和判断力保持较好。焦虑抑郁只表现对自身疾病的过分注意,以后即产生恐惧、忧虑、抑郁及疑病观念等。常突然起病,呈阶段性退化。在以后的进程中,部分患者出现感知觉障碍及思维障碍,产生各种幻觉、妄想状态,如被害、疑病、嫉妒、被窃、妄想等,但没有
意识障碍。有的患者由情感脆弱逐渐发展为情感迟钝、强制性哭笑,少数发生情感爆发。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躯体合并症、精神创伤、急剧环境变化,特别在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情况下,痴呆症状会呈阶梯式加重,晚期即成为全面性痴呆。
4.脑功能障碍
出现
高血压危象或
高血压脑病时,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可伴有恐怖性幻觉或片段妄想,兴奋、冲动、言语不连贯或出现假性脑肿瘤样综合征,表现为萎靡不振、兴趣缺失、思维贫乏、表情呆板、动作缓慢等。有些患者意识恢复后,短期内仍有类似躁狂或抑郁表现。
1.实验室检查
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要符合高血压病的实验室检查改变,精神障碍无特异的实验室检查。
2.其他辅助检查
精神障碍无特征性的辅助检查。如高血压病三期,则有相关受累靶器官阳性检查证据。
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新标准:理想血压:<120/80mmHg;正常血压:<130/85mmHg;正常高值:130~139/85~89mmHg;高于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是高血压了(须连续2次以上)。
2.精神症状出现以前,有明确的高血压史。即在患
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患者出现
脑衰弱综合征,或出现焦虑、抑郁、幻觉、妄想状态及
意识障碍等表现,且精神症状随血压和躯体症状波动,也就是症状的起伏与血压的波动关系密切。
3.早期以脑衰弱综合征为主,晚期常有意识障碍。
4.患者无意识障碍时情感鲜明,接触良好,但判断力欠缺。
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以治疗高血压病为主,同时控制精神症状。
1.一般治疗
(1)目前无法根治
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但治疗能延缓病情进展,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和心理社会性不良后果,并减少伴发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
(2)应加强对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影响的了解和调整,识别疾病的促发或延续因素,提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早期及恢复期的患者,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消除顾虑、恐惧和悲观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从而改善情绪,这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和降低。多食用低盐和素淡食物,少食用高脂肪、高糖及辛辣饮食。安排好工作和生活,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戒烟戒酒,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等,对高血压状态的缓解也大有裨益。
(3)根据病情调整综合性治疗护理,正确应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心理社会及康复干预等。制定全面的综合性治疗计划,并根据病情不断调整综合性的治疗护理,正确应用各种药物治疗,如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极化治疗,降压药物、益智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降压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降压药物的应用可选用:氢氯噻嗪、
地巴唑、钙离子拮抗剂。治疗
高血压危象可用
可乐定口服或缓慢静注。目的是改善脑血流、预防脑梗死、促进脑代谢、缓解症状、阻止病情恶化。
2.精神症状的治疗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应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特点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护患者,使其安静卧床、控制兴奋,防止衰竭和高血压危象及卒中发生。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药,待症状改善后减药或停药,不宜长期应用。
对于早期的
脑衰弱综合征,可予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主要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并寻找对策,消除疑病心理,减轻焦虑烦恼。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如使用镇静安眠药改善睡眠。对于焦虑、抑郁状态,可以适当使用抗抑郁剂如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及镇静安眠药如安定类药物。对于
幻觉妄想状态,则可使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如
利培酮、喹硫平、
奥氮平等。各药的使用均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药,用药时间宜短,如果症状控制,则应减药并逐步停药。对卒中发作后遗的瘫痪、失语等,可做针灸治疗及坚持恢复功能的训练。对智能损害患者或生活不能自理者应加强护理。
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老年疾病必须考虑的措施。心理治疗所针对的不只是临床症状,而且涉及老年问题。
器质性精神障碍越重和越危及老年人的安全性与独立性,也就会越多地表现寻求依靠与帮助的退行性行为。需要注意,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中,不应对老年人要求过高,以心理支持为主,丰富、充实的生活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老年人的心理治疗中,应特别注意移情现象,对老人的体贴、尊重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不仅要使老年人感受到接纳和认同,而且要理解其弱点和奇特之处。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治疗技术重点为心理支持、援助和交往。
原发性高血压伴发的精神障碍关键在于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存在有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发病率。一级预防的目的有二:①找出将来可能要发生高血压的人,即高危人群,在血压未升高前进行预防;②对整个社会人群进行预防。高危人群指的是那些具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者,儿童少年时血压即已偏高者及有发生高血压倾向的人如肥胖者。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有高血压的人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高血压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或复发。
三级预防是指对重度高血压的抢救,以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三级预防中包括有康复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