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可引起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症状
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
治疗方法有自我管理教育,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
定义
高血糖症是指血液中
葡萄糖的浓度长期高于正常水平,以空腹时血糖水平高于6.1mmol/L(毫摩尔/升)及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为判断标准。
当血糖超过其肾阈值10mmol/L时,则出现
尿糖。
高血糖症最常见于糖尿病,是以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分型
生理性
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可由情绪激动、饮食等引起,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及尿糖,空腹血糖均正常,对机体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理性
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高血糖有
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和糖尿病(DM)。
IFG和IGT都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有发生糖尿病的倾向,是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发病情况
高血糖症最常见于糖尿病。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其患病率、发病率急剧上升。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成人病人约有4.25亿,预计到2045年可能达到6.29亿。
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约有1.14亿糖尿病病人,居世界首位,且发病日趋年轻化,农村人群患病率增长快速。
高血糖症主要由身体
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利用低下引起。常见于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失调等。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胰岛素分泌障碍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相关的基因突变可促发或加重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过程。
病毒感染
柯萨奇B4病毒、巨细胞病毒、
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与胰岛B细胞损伤有关。
化学损伤
如四氧嘧啶、链脲霉素、
喷他脒等,对胰岛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
内分泌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胰高血糖素,其是维持血糖稳态的关键性调节激素。
其他因素
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可引起糖耐量减退,血糖升高。
肾脏疾病:尿毒症、
肾小球硬化等肾功能严重障碍时,可引起高血糖。
应激性情况:可见于外科大手术、严重感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大出血、休克等。
妊娠(怀孕):妊娠时胎盘可产生雌激素、
孕酮、催乳素和胎盘生长激素等多种拮抗胰岛素的激素,还能分泌胰岛素酶,加速胰岛素的分解,引起血糖升高。
生理因素:进食高热量食物,剧烈运动等也可以引起一过性高血糖。
其中
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导致高血糖症,症状常不明显。糖尿病可出现“三多一少”表现。
早期症状
早期常无症状,多数患者因体检发现血糖升高。
主要症状
“三多一少”
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常见于
1型糖尿病病人。
由于血糖升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
多尿导致失水,病人口渴而多饮。
由于机体不能利用
葡萄糖,且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加,引起消瘦、疲乏、体重减轻。
为补充糖分,维持机体活动,病人常容易饥饿、多食。
皮肤瘙痒
由于高血糖及末梢神经病变导致皮肤干燥和感觉异常,可有皮肤瘙痒。
其他症状
四肢酸痛、四肢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便秘、视力模糊等。
并发症
感染性疾病
皮肤化脓性感染(疖、痈):可出现皮肤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增高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前期“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继而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后期严重失水。
严重时可有反应迟钝、昏迷。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开始有多尿、多饮、食欲减退;逐渐出现严重脱水和神经精神症状,有反应迟钝、烦躁或淡漠、嗜睡,逐渐陷入昏迷;晚期尿少甚至无尿。
慢性并发症
长期高血糖最主要的后果是出现全身微动脉血管病变,可导致相应器官的损害。
可出现尿中有泡沫、视力下降、胸闷、胸痛、心悸、皮肤瘙痒、皮肤感觉减退、足部易感染等症状。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体检结果显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急诊科
如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反应迟钝、嗜睡、昏迷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记录血糖测量时间及血糖数值,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第一次发现血糖异常是在什么时间?血糖值是多少?
是否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持续多久了?
近半年体重有没有变化?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人有糖尿病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双下肢动静脉超声、肝胆胰脾双肾超声、腹部CT、腹部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双胍类: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达格列净、
恩格列净、卡格列净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
诊断依据
病史
提供详细的病史,有助于医生诊断高血糖症,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提供的内容包括:
家族史:一级亲属(父、母等)是否患有高血糖症。
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运动、饮食情况。
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症状,或其他慢性并发症表现,如乏力、视力模糊、
动脉粥样硬化、肢端感觉异常等。
多数在出现微动脉血管病变导致相应器官的损害后,可查出相应的体征如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足等。
实验室检查
尿糖测定
尿糖阳性是诊断高血糖症的重要线索。
注意事项:
检查时应使用医院提供的尿杯和尿管。
应留取中段尿,即排尿时先排出部分尿液,然后再用尿杯接取之后的尿液,完全排出尿液前停止收集。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GHbA1)中以HbA1c最为主要,可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浆
白蛋白可反映 2~3周内血糖平均水平。
如存在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或治疗效果不佳时,会出现升高的情况。
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测量血糖,和口服
葡萄糖食物后一段时间血糖的变化情况。
血糖升高是诊断高血糖症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高血糖症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注意事项:
测试当天先抽取空腹血,检查前禁食8~10小时,检查前一天晚上12点以后禁食。
试验过程中禁烟、酒、咖啡和茶,不做剧烈运动。
空腹口服葡萄糖75克,溶于250~300毫升温开水中,待融化后5分钟内喝完。
从第一口开始计时,测定2小时后血糖或者分别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取血。
胰岛B细胞功能检查
可了解基础和葡萄糖介导的胰岛B细胞分泌
胰岛素的能力。
并发症检查
包括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时的酮体、电解质、酸碱平衡检查,心、肝、肾、脑、眼、口腔以及神经系统的各项辅助检查等。
诊断标准
糖代谢分类
糖代谢分类 | 空腹血糖(mmol/L) | 糖负荷试验2小时血糖(mmol/L) |
---|
正常血糖 | <6.1 | <7.8 |
空腹血糖受损 | 6.1~<7.0 | <7.8 |
糖耐量减低 | <7.0 | 7.8~<11.1 |
糖尿病 | ≥7.0 | ≥11.1 |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以下注意事项:
空腹血糖:指至少禁食8小时所测得的血糖。
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进餐的时间,一日内任何时间测得的血糖。
若无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需再测一次予以证实,诊断才能成立。
诊断标准 | 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 |
---|
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随机血糖监测 | ≥11.1 |
空腹血糖 | ≥7.0 |
葡萄糖负荷试验2小时血糖 | ≥11.1 |
鉴别诊断
高血糖症一般根据
血糖检查就可确诊,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症相鉴别。
库欣综合征
相似点:高血糖。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相似点:高血糖。
肢端肥大症
相似点:高血糖。
不同点:
肢端肥大症可见头颅增大、手足增大,皮肤增厚等,激素检查可见生长激素高于正常。
自我管理教育
进行高血糖症教育,充分认识到高血糖的危害。
掌握自我管理方法,包括高血糖症的危害、如何防治急慢性并发症,以及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等。
戒烟戒酒。
饮食治疗
合理的饮食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同时可以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使胰岛组织结构和功能得到适当恢复;并可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需要营养师根据病人情况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分别占比50%~60%,10%~15%,20%~25%。
食用血糖生成指数(GI)低的食物,如樱桃、
大麦、黄豆等,限制蜂蜜、麦芽糖等富含单或双糖食物的摄入。
原则上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摄入热量为25~30千卡,理想体重=身高(厘米)-105,肥胖病人可适当减少总能量。
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各餐1/3等模式合理分配餐次。
运动疗法
运动可增加
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
久坐时应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短暂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等)。
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
血糖>16mmol/L,近期频繁发作低血糖或者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严重心、脑、眼、肾等慢性并发症者暂不宜运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注射制剂两大类。
口服降糖药物
主要有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
双胍类: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
注射制剂
注射制剂有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受体激动剂。
可快速有效地降低血糖浓度,控制高血糖症;或作为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终生替代治疗,有可能延缓自身免疫对B细胞的损害。
注意事项:在使用降糖药物尤其是胰岛素时,需密切监测病人血糖水平,防止因剂量过大而导致低血糖反应。
其他治疗
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糖,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其他治疗可进行胰腺移植、胰岛细胞移植、干细胞治疗等,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但目前干细胞治疗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治愈情况
未治疗
生理性高血糖一般不需要治疗,可以自行恢复。
治疗后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控制,却不能根治的慢性病,如血糖控制良好,可不影响预期寿命。
危害性
高血糖症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
眼部:会损害视网膜的血管,可导致失明。还会增加如白内障和
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肾脏:会损伤肾脏血管,严重损害可导致肾衰竭或不可逆的终末期肾脏疾病。
神经损伤:过量的糖会伤害神经,尤其是四肢末梢神经,可能会导致刺痛、麻木、灼痛;男性可能会出现
勃起功能障碍。
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未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血糖高会导致感染难以治愈,伤口难以愈合。
生活管理
饮食管理
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并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多吃富含
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小白菜、燕麦等,避免食用稀饭、粥等流质或半流质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糖尿病病人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合并高血压者应少于3克。
糖尿病病人应忌酒,饮酒可干扰血糖控制和饮食治疗计划的执行,大量饮酒可诱发
酮症酸中毒,长期饮酒可引起
酒精性肝硬化、胰腺炎等。
运动管理
运动的方式
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练太极拳、打乒乓球等。
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1小时(以进食开始计时)。
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次抗阻力运动。
若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量的选择
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病人的心率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心率=200-年龄)。
活动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每次30~40分钟,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和运动结束整理运动时间,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逐渐延长。
肥胖病人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注意事项
运动中需注意补充水分。
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
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当空腹血糖>16.7mmol/L,应酌情减少活动。
运动不宜在空腹时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
血糖监测
监测方案
需要按医生指导每天监测血糖,使血糖得到控制。
采用饮食、运动干预,需要有目的地测血糖以调整饮食和运动。
服用口服药需要每周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
使用胰岛素者要根据治疗方案进行相应血糖监测。
自我监测血糖时间点
餐前监测:适用于注射基础、餐时胰岛素的人。
餐后2小时监测:适用于空腹和餐前血糖控制好,但
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者,了解餐后有无高血糖。
睡前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人。
夜间监测: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
及时监测: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
运动前后监测:剧烈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
预防
定期体检:有家族遗传史要经常检查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控制体重:保持标准体重,避免肥胖,使体质指数(BMI)控制在20~24。
饮食: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多食粗粮、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及时治疗:有糖尿量异常或
空腹血糖受损要积极控制,以免发展为糖尿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