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种应用非放射性荧光物质依靠核酸探针杂交原理在细胞核中或染色体上显示DNA存在与含量的方法。该技术具有快速、安全、灵敏度高以及探针可长期保存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遗传学、
肿瘤生物学、基因定位、基因作图、产前诊断及哺乳动物染色体进化研究等领域。
1.向被检测者解释本操作的目的、方法等,消除顾虑。
2.选取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进行检测,如需要进行有创伤的操作则需要提前完善凝血功能测定等相关检查。
1.实验前细胞处理
包括收集细胞、固定、细胞悬液的制备和保存。
2.玻片准备
滴制备好的细胞样本到载玻片上,并用
乙醇等溶剂处理玻片。
3.预变性和变性
将探针液滴到标本玻片上,小心盖上盖玻片并密封,将封好的玻片放在约75℃的热台上变性5分钟。
4.杂交
将玻片置于避光潮湿的盒子中,放入约37℃恒温环境中约12小时。
5.洗片
小心去掉盖玻片和封片胶,在约75℃的水浴箱中浸泡并晾干,加入4,6-脒基-2-苯基吲哚(DAPI),盖上盖玻片,避光放置约10分钟,用荧光显微镜观察。
1.基因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图谱绘制
可快速确定一系列DNA序列之间的相互次序和距离,完成基因制图。标记同一DNA链与不同种属细胞的染色体杂交,可以找出不同种属之间的同源基因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从而了解种属之间的进化关系。
2.检测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
羊水染色体异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检测染色体疾病以便早期确诊,结合羊水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办法。
3.血液肿瘤学应用
基因缺失检测可以发现一些关键基因的缺失,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对微小残留病灶进行检测,以及进行
造血干细胞移植状态的监测。
采用多种染色体探针,以不同的颜色标记,可用于肿瘤染色体数目改变的异质性研究,主要用于对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检测、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
1.检测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载玻片的湿润,以免由于检测试剂的非特异性结合导致高背景荧光。
2.从荧光素标记到制片结束,整个过程须避光完成,光照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3.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如果在玻片的变性、杂交和信号点计数过程不遵守程序,可能出现错误的结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