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镜下对宫颈、阴道、外阴等可疑病变部位行活体组织检查
借助阴道镜活检可以及时发现下生殖道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
明确病变性质,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取得检查结果后要及时复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
定义
阴道镜能够将所观察的外阴、阴道、宫颈局部放大10~40倍,从而观察发现肉眼看不到的较微小的病变,进行定位并活检,降低细胞学检查的漏诊率,为下生殖道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疗提供依据,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阴道镜引导下活组织检查是女性下生殖道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检查目的
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结果异常的患者进行进一步评估,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评估宫颈、阴道或外阴的异常肉眼检查结果。
适用人群
宫颈细胞学结果异常或HPV阳性患者,可疑宫颈病变需进一步明确。
宫颈病变治疗前的评估:明确病变范围避免过度切除,良性病变在治疗前需排除浸润性病变。
宫颈锥切前确定病变范围。
怀疑有阴道上皮内瘤变、
尖锐湿疣、阴道结核及阴道阿米巴病等疾病,需要明确诊断。
外阴白斑及溃疡等不排除恶变者。
下生殖道病变随访患者的动态变化及疗效评估。
禁忌人群
阴道镜活检一般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如下:
月经期或下生殖道活跃性出血;
妊娠期女性除可疑浸润性疾病需进一步评估外,通常不进行阴道镜活检检查;
明确的宫颈恶性肿瘤以及可疑恶性黑色素瘤、可疑绒癌阴道转移的情况;
其他不宜行活检的病理状态,如创面未完全修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
检查风险
阴道镜下活检可能会有少量流血,有些患者会发生感染出现脓性分泌物,给予止血、抗炎治疗后均可好转。
参考价格
与当地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通常为500~1500元不等。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特需门诊或医院国际部除外。
检查时间
未绝经女性需要在非月经期检查,通常需要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如白带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后,再预约具体时间。
检查方法
患者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阴道窥器暴露宫颈阴道部。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拭去阴道内和宫颈表面的分泌物,肉眼观察外阴、阴道及宫颈形态、大小、色泽、有无赘生物等。
打开照明开关,将物镜调至与检查部位同一水平,一般距离阴道口15~20cm,在白光下用10倍低倍镜粗略观察阴道及宫颈外形、血管等,再用高倍镜识别病变部位。
用3%~5%的醋酸棉球涂擦阴道和宫颈,病变区域会出现暂时的白色,即醋酸白。通常情况下,病变级别越高,醋酸白出现得越快,持续时间也越长。以1%碘溶液涂擦阴道和宫颈,观察有无不染色区域以及其范围,不着色区即为可疑病变部位。
对可疑病变部位消毒后,用活检钳咬取直径2~4mm大小组织数块送病理检查。宫颈和阴道活检者,可放置止血海绵并以带尾线纱布球紧压;外阴活检者可采用纱布压迫止血。
注意事项
检查前
医生会详细了解病史、月经史及婚育史,选择适合的检查时间。
检查前会进行妇科检查和常规白带检查,必要时重复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
阴道感染急性期的患者,需抗感染治疗后再择期进行阴道镜活检。
通常情况下,活检前1天内禁止进行妇科检查、阴道操作和阴道冲洗,2天内禁止阴道用药,3天内禁止性生活。具体要求请遵医嘱。
检查中
放松身体和心情,配合医生摆好检查体位。
宫颈和阴道上段取活检一般不常规使用
局部浸润麻醉,因为注射麻醉剂的疼痛程度可能与活检所致相当。若检查过程中有明显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
检查后
阴道镜活检通常在门诊进行操作,对人体影响较小,不影响正常生活。检查后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1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
活检部位会有少量出血,通常医生会局部填充止血材料或纱布压迫止血。若为阴道填塞纱布,应注意于24小时后自行取出。若取出纱布后仍有出血表现,需及时复诊。部分患者可发生感染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或者发黄,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抗生素治疗。
出报告时间
在检查结束后医生会出具
阴道镜检查报告,取样组织的病理结果通常要一周左右时间才能获取,具体以所在医院导诊信息为准。
获取检查结果后,应注意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基本信息。
正常结果
报告内容一般为大段的文字描述,包括上皮结构和血管形态、醋酸试验变化、有无
息肉、显微镜下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等。拿到报告后可以先看位于报告下方的「诊断」、「诊断意见」、「病理诊断」等。
正常结果通常会描述为”未见明显异常“、”未见上皮病变“等。
异常结果
异常结果需要医生结合症状及其他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以下对常见异常描述进行说明: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是宫颈的癌前病变,由低到高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低级别患者发生宫颈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极低,而高级别病变患者进展为恶性肿瘤的风险较高。
宫颈原位癌(AIS)
通常从临床上可探查到AIS到发展为早期浸润至少需要5年。阴道镜的检查结果与高级别CIN病变类似,但AIS更常累及柱状上皮,而CIN病变几乎仅见于鳞状柱状上皮交接处。
就医建议
取得病理报告以后,应该交给医生解读,指导下一步处理。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医生的处理原则和治疗方案也不同。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