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是用X线束对检查部位进行扫描,评估所检查部位结构与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可检查全身的组织器官,包括头颈部、胸腹部、盆腔、脊柱、四肢、心脏和大血管等
可用于发现肿瘤、炎症、大血管病变、脏器外伤和出血等,协助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包括CT平扫、增强CT、低剂量CT、高分辨率CT等
定义
CT是用X线束对检查部位进行扫描,生成所检查部位的断层影像图片的一种检查方法。可用于判断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正常与否,并以此协助诊断疾病。
CT可以检查全身的组织器官,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四肢、心脏和大血管等。可以帮助发现
肿瘤,炎症,大血管病变如
血管畸形、
血管瘤、血管闭塞及出血,脏器外伤和出血、异物、钙化、结石等,协助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分类
CT平扫
又称为普通扫描或非增强扫描,是指不用血管内注入对比剂所进行的CT扫描。
增强CT
指血管内注射对比剂之后再进行扫描的CT检查方法。常用的对比剂多为有机碘剂。
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类型,协助判断病变的性质。
低剂量CT(LDCT)
低剂量CT是指以最低的辐射剂量,获得可供分析图像的CT扫描方法。
目前低剂量CT是最敏感的肺癌筛查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患者。
只需要采用常规CT 10%~30%的X线即可形成图像,发现直径<5毫米的微小病灶。
高分辨率CT(HRCT)
不同于常规CT扫描10毫米的层厚,高分辨率CT通常采用1.5~2毫米的薄层扫描,提高了分辨率。
主要用于清楚地显示肺的微细结构。在显示细支气管扩张、细微的
胸膜增厚、肺内磨玻璃影等方面均优于常规CT。
温馨提示
对于定期复查患者,建议在同一家医院进行检查,以保证前后的CT检查结果可对比、可参考。
检查目的
对于传统X线平片检查能够发现的病变,CT检查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位置和形态特征,提供更加明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能初步评估全身的组织器官是否存在结构上的异常。
全身各部位新生物,即肿瘤的检出。较小肿瘤的定位诊断,肿瘤分布范围、浸润和转移以及CT引导下的活检。
全身多数部位炎症检出及其范围大小的确定,如脑、眼眶、鼻窦、纵隔、肝脏、胰腺及骨骼等部位的炎症。
全身各大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血管瘤、血管闭塞及出血等的检出和定性诊断。
对确定重要脏器外伤、出血有定量及定性的重要价值。
对多种外伤、异物定位亦有重要价值,对某些部位钙化或结石的检出非常敏感。
适用人群
CT检查适用于怀疑组织器官病变的绝大部分人群,例如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四肢、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等。
颅脑
颅脑急性出血、梗死、外伤、畸形、积水、肿瘤、炎症、脑萎缩等。
眼部
眼球内和眶内肿瘤、血管性疾病、眼外伤、眶内异物炎症、眼部先天性疾病等。
耳部
先天性耳道畸形、肿瘤、炎症、外伤等。
鼻与鼻窦
鼻及鼻窦炎症、肿瘤、外伤等。
颈部
颈部占位性病变、
颈部淋巴结肿大、颈部血管性病变、颈部气管病变、外伤等。
胸部
肺:肿瘤、炎症、结核等。
胸膜和胸壁:
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气胸、胸壁疾病等。
大血管病变:
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动脉栓塞、大血管畸形等。
腹部
脾脏:肿瘤、炎症、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胰腺:炎症、囊肿、肿瘤、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腹膜及腹膜后腔:肿瘤、炎症和血肿等。
胃部:肿瘤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部肿瘤进行扫描。
小肠、结直肠:肠道肿瘤、
肠梗阻、肠缺血、肠道出血、炎性肠病、阑尾炎等。
盆腔
诊断部分小肠、乙状结肠、直肠、膀胱、前列腺、睾丸、卵巢、子宫肿瘤和其他病变。在外伤情况下,观察骨折、泌尿生殖器官损伤等。
脊柱
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椎间盘病变,椎骨外伤如骨折、脱位等,椎骨骨病如结核、肿瘤等。
四肢骨关节
禁忌人群
除了碘过敏或因病限制碘摄入人群禁止进行增强CT检查之外,其他人群如有特殊需要均可在向医生说明情况后综合判断是否进行相应检查。
绝对禁忌
对碘过敏或因病限制碘摄入的人群不能进行增强CT检查。
相对禁忌
近期计划如半年内生育的女性、男性通常不建议做CT检查,应提前向医生说明。
儿童和躁动不配合的患者通常不建议做CT检查,必要时需要给予镇定剂。
孕期尽量不进行CT检查,如有特殊需要,则应在检查时对腹部做好防护。
婴幼儿、心脏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需进行CT检查,需提前向医生说明。
检查风险
CT检查有一定程度的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身体损害。国家放射防护标准中规定,正常人五年内所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是20mSv,一般性CT检查辐射的剂量通常为5~8mSv,因此,注意每年接受的总辐射量控制在安全数值内相对安全。
具体的检查间隔请遵医嘱进行。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应尽量配合医生,不要因害怕辐射的危害拒绝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价格
CT检查价格与检查部位、是否增强、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CT平扫的价格通常为250~500元。增强CT的价格通常是相应CT平扫价格的2倍。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检查时间
CT检查一般需要预约,按预约时间进行检查即可。
注意如果需要进行增强CT检查,因为需要注射对比剂,需要检查之前至少4小时禁食水。
检查方法
CT检查为影像学检查,在仪器辅助下进行,通常有专门的技术员指导。在扫描过程当中,应当按照技术员的指导,配合检查。
若是增强CT,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是否空腹
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必须空腹;CT平扫通常不需要空腹。
是否有辐射
CT辐射剂量高于传统X线检查,目前随着技术进步,这一问题已得到逐步改善。
着装注意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避免戴金属装饰或饰品,如头饰、发夹、耳环、项链、皮带和钥匙等。
饮食及运动建议
增强CT检查前,应至少4小时禁食水。
其他
检查前须将详细病史及各种检查结果告知CT医生,如有自己保存的X线片等资料需要交给CT医生以供参考。复查CT者,需提供CT旧片给医生以便对照。
增强CT检查前应向医生说明有无药物过敏情况,是否患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避免造影剂过敏等危险情况。
体弱、儿童、神志不清者,需要健康人陪同。陪同者应穿好CT工作人员提供的X线防护服。
不能合作的受检者,如婴幼儿、躁动不安或
意识障碍者,在CT扫描前需要应用镇静药物。
检查中
在CT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胸腹部扫描时要屏气,保证胸腹部处于静止状态。颈部和喉部检查时不能做吞咽动作。眼部检查时应闭上双眼,尽量保持眼球不动,不能闭眼者需要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
检查时要听从医生或机器口令,如保持体位不动,通常口令为:吸气-屏气-呼气,吸气-屏气-呼气。
注意两次屏气前的吸气尽量一致,以免影响结果的清晰度。随着技术的进步,CT机的扫描速度显著提高,目前大多数CT机可在一次屏气中完成整个扫描,大约10秒钟左右。
CT机上配有对讲机,在检查中如有不适,或发生异常情况,可立即大声呼叫或告知医生。
检查后
CT平扫对人体影响较小,不影响正常生活。
增强CT检查后需等待30分钟,如无不良反应,由护士拔去套管针后再离开。同时要注意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离开后注意有无迟发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处理。
增强CT检查后应多喝水、多排尿,加速对比剂的排泄,减少不良反应。
出报告时间
CT通常在检查结束后的2~24小时内输出结果,具体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取影像片后,应注意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检查项目等基本信息。
注意不要折叠、卷曲,不要沾水,不要日晒,在阴凉干燥处平铺保存。
取得CT影像报告以后,应该交给医生分析。
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发生病变,CT所见描述中,通常无:占位、结节、肿物、不对称、不规则、阴影、密度影、模糊、异常、增大、肿大、增厚、
钙化灶、纤维灶、渗出、积液、骨折等词汇。
正常结果
如果无异常,报告单诊断处会显示:所检查部位的CT扫描未见异常。
异常结果
CT异常结果需要主治医生结合症状及其他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此仅针对其中较常出现的描述进行解释。
结节
结节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名词,可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可能由于炎症、良性肿瘤等引起,恶性结节则可能是原发性恶性肿瘤或转移癌。
占位
占位是影像学诊断中的专有名词,是指在组织器官里多了正常组织器官所不具有的实性、囊实性等病变,可导致周围组织器官受压或移位。占位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
钙化灶
是指组织器官内出现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的高密度影,边缘锐利。很多病变可以出现钙化灶,通常钙化灶为陈旧或治愈的病变标志,但也有组织器官出现钙化提示恶性病变。
索条影或纤维灶
通常索条影或纤维灶是慢性炎症或其他疾病自然愈合后遗留的残影,如果出现新发病灶需要关注。
就医建议
体检异常建议
常规体检通常不包含CT检查。部分体检可能采用低剂量CT扫描来筛查早期肺癌。
当报告提示“肺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影”,或是“肺部占位性病变”,有良性和恶性病变可能,一般都会安排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当报告提示“慢性肺间质性病变、
肺纤维化”,通常是有慢性或较稳定的病变,需要定期复查,内科医师会对肺功能进行综合评判,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肺功能。
当报告提示“
胸腔积液,
胸膜增厚”,可以理解为有慢性或急性胸腔病变,一般多为结核性病变或急慢性炎症,恶性病变较为少见,需要呼吸科或胸科医师进行临床综合判断,并做进一步检查确诊,及时治疗。
当报告提示“肺内炎症”、“磨玻璃影”、“条索状影”等,通常为急、慢性炎症改变,肺炎的可能性大。但有些炎症改变也有恶性的可能,尤其是老年人,肺部反复不愈的慢性炎症改变要密切注意,除外恶性可能。
临床检查异常建议
临床检查发现异常的,异常检查结果需要请主治医生进行解读,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