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药敏试验并对抑菌环直径进行测量,参照相关解释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药敏试验结论,这一过程被称为药敏试验结果分析。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可明确受试菌株的抗药性及敏感的药物,可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
药敏试验结果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发布的折点进行分析。折点:是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抑菌圈直径,是基于药理学和用于体外临床的丰富的数据,能够对临床结果进行可靠的预测。折点可将分菌株区分为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中介、非敏感及耐药。这些折点的类别来源于微生物学特征、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及临床数据。
1.敏感
敏感(S)是指使用推荐剂量治疗感染部位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可抑制受试菌株。如不存在禁忌证,可使用该药物推荐剂量进行受试菌株感染的治疗。
当对感染部位使用推荐剂量时,具有MIC值等于或低于敏感折点或者抑菌圈直径等于或高于敏感折点的菌株,通常可被抗微生物药物所达到的浓度水平所抑制,产生可能的临床疗效。
2.中介
中介(I)是指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接近血液或组织中通常可达到的水平,但疗效低于敏感菌株。中介即意味着该药物在生理浓度较高的部位具有临床效果,或可应用高于正常剂量的药量进行治疗。此分类亦可作为一个“缓冲区”,尤其是对于药物毒性范围窄的药物,可避免微小的不受控制的因素导致较大的错误结果。
3.耐药
耐药(R)是指受试菌株不能被常规剂量的抗微生物药达到的全身浓度抑制生长,导致临床治疗无效。证明MIC和(或)抑菌圈直径在某些特殊的微生物耐药机制范围,在治疗中表现为抗菌药物对受试菌株感染治疗的不可靠。
按照常规给药方案,在药物通常可达到的浓度水平时,菌株生长不能被抑制;或/和表明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可能在一个产生了某种耐药机制的范围内,而且治疗研究的数据显示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不可靠。
4.剂量依赖性敏感(SDD):指分离株的敏感性依赖于对患者的给药方案,对于药敏结果在SDD范围内的分离株,为了使血药浓度达到临床疗效,采用的给药方案(较高剂量和/或增加给药频率)的药物暴露应高于基于敏感折点的剂量。
5.非敏感
非敏感(NS)是指无耐药菌株或耐药菌株罕见。这一分类特指只有敏感解释标准的分离菌株。当分离菌株MIC值高于或抑菌圈直径小于敏感折点时,应报告非敏感。报告非敏感不等于分离菌株有某种耐药机制,其野生型菌株可出现MIC值高于敏感折点但缺少耐药机制的情况。对于报告非敏感的菌株应确定菌株和药敏结果。
1.不同类的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判断标准可能不同。
2.部分药敏结果需修正后报告,如葡萄球菌、
淋病奈瑟菌等β-内酰胺酶阳性菌,即使测得对青霉素类药物敏感亦应报告耐药;耐甲氧西葡萄球菌应报告对所有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耐庆大霉素的革兰阳性球菌即使出现对
阿米卡星、
奈替米星敏感也应报告耐药。
3.当出现不可能结果时应查明原因并加以纠正,如铜绿假单胞菌对
氨苄西林、头孢唑啉或复方新诺明敏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青霉素类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一代喹诺酮类敏感而对
环丙沙星耐药等。
4.结果分析时由“或”字连接的一种抗菌药物试验可提示其他抗菌药物效果,无“或”字连接则其实验结果不可相互替代。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