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是用腰穿针经腰椎间隙刺入椎管内的一种技术
以测量脑脊液压力、留取脑脊液标本进行化验为主要检查目的,还可进行鞘内注射等治疗
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同时可向鞘内注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包括诊断性穿刺和治疗性穿刺
定义
腰椎穿刺是用腰穿针经腰椎间隙刺入椎管内的一种技术。
脑脊液是由脑室脉络丛产生的无色透明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脑池、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对脑和脊髓具有保护、支持和营养作用。
当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脑脊液的物理性质与成分会发生改变,所以对脑脊液的化验检查可以辅助诊断相应的疾病。
分类
诊断性腰椎穿刺
诊断性腰椎穿刺可以测量脑脊液压力大小,可以留取脑脊液标本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
临床工作中,常需反复进行腰椎穿刺,动态监测颅内压和脑脊液各项化验指标的变化情况,用来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治疗性腰椎穿刺
通过腰椎穿刺,释放部分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改善某些
颅内压增高性疾病相关的症状。
通过腰椎穿刺,将治疗性药物直接注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内。
检查目的
测量脑脊液压力大小,收集脑脊液标本,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
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或将治疗性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
帮助诊断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等。
适用人群
当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考虑做腰椎穿刺术。
怀疑颅内压异常,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相关临床表现,影像学提示
脑积水等。
需要留取脑脊液辅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如疑似患有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免疫炎性疾病、脱髓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
需要动态观察脑脊液变化以助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
需要注入造影剂或放射性核素行脑、脊髓扫描。
需要注入液体或放出脑脊液以维持、调整颅内压平衡,或注入药物治疗相应疾病。
需要椎管内给药进行麻醉者。
禁忌人群
有以下情况的人群不能做腰椎穿刺。
颅内压明显升高,或已有
脑疝迹象,特别是怀疑后颅窝存在占位性病变。
明显出血倾向或病情危重不宜搬动。
脊髓压迫严重,脊髓功能处于即将丧失的临界状态。
检查风险
腰椎穿刺是一项有创性检查,可能会出现以下风险:
低颅压综合征:指脑脊液压力过低,患者可出现头痛,坐起后头痛明显加剧,平卧或头低位时可减轻或者缓解。
脑疝形成:在颅内压增高时,当腰椎穿刺放脑脊液过多过快时,可在穿刺当时或术后数小时内发生脑疝,造成
意识障碍、呼吸骤停甚至死亡。
神经根痛:如针尖刺伤马尾神经,会引起暂时性神经根痛。
其他少见的并发症风险,如大量出血、感染等。
提示:如病情的确需要进行腰椎穿刺,应尽量配合医生,不要因为害怕这些风险并发症而拒绝检查,以免延误自己的病情。
参考价格
与医院等级、腰椎穿刺包的种类、需要化验的脑脊液项目种类和数量等因素有关。
常规诊断性腰椎穿刺操作检查费用在100~200元范围内。
除特殊医疗机构,或进行特殊检验项目外,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
检查时间
腰椎穿刺一般无固定时间,需要根据病情决定。
检查方法
根据不同操作目的,腰椎穿刺的检查方法有所差异,以下仅介绍最常用的腰椎穿刺方法及过程。
患者侧卧于床上,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屈膝体位,在操作过程中需患者配合保持该体位不变,否则会增加穿刺失败、出血、穿刺针断裂等风险。
医生会在患者背部进行穿刺点定位,通常是双侧腰背部骨质突起(髂棘最高点)连线与脊柱正中连线的交点。
随后医生会以定位点为中心,对背部进行消毒清洁,并盖上带孔的无菌布,在此之后患者和辅助操作者均不能触碰消毒区域。
在准备进针的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感。
医生会在定位处,斜向插入针头,针头会经过皮肤、脊柱后方韧带缓慢朝向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所在的空间)。通常成人进针长度为需4~6cm,儿童2~4cm,具体根据每个人的
体脂率、局部解剖情况而定。
当针头的阻力突然降低时,说明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医生会将针芯慢慢拨出,可见脑脊液流出。
医生会接上测压管进行测压,此时会要求患者全身放松,双下肢和颈部略伸展,平静呼吸。
当液平面高度基本稳定,并随呼吸而微微波动时读数,即为
脑脊液压力。
测压后,医生根据需要用标本容器收集脑脊液,根据需要送检,包括化验及细菌培养等,在此过程中,不同患者由于脑脊液压力及所需化验内容不同,采样时间可长可短,需患者配合保持侧卧体位不变,耐心等待。
如需向蛛网膜下腔注射药物,由于注射速度不能过快,操作时间会稍长,如此过程中出现腿痛、头痛等不适,需在保持体位不变的前提下,及时向医生反馈。
最后医生会插入针芯、拔针,并在穿刺点按压1~2分钟,覆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是否空腹:不需要空腹。
是否有辐射:无辐射。
着装注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饮食及运动建议:无特殊要求。
其他:检查前须将详细病史、检查结果告诉医生,尤其是药物过敏史,如是否对
利多卡因等局麻药过敏;穿刺前排空大小便,因为穿刺术后要求平卧4~6小时后才能起床活动。
检查中
体位:患者侧卧于床上,背部尽量靠近床边,背部和床面垂直,头颈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尽量使腰椎后凸,拉大椎间隙,以利进针;婴幼儿会由医务人员帮助孩子固定、保持位置。
配合医生:医生进行穿刺操作过程中,患者要保持上述体位不变,并尽量保持呼吸平稳,使肌肉放松,以利进针。
及时报告异常:在检查中如有腿部疼痛、感觉减退、麻木等不适,或发生其他异常情况,需立即告知医生。
检查后
腰椎穿刺术后患者要平卧4~6小时,以免在颅压偏低时出现头痛。
穿刺部位会在消毒后覆盖纱布,家属需留意纱布有无渗液、渗血现象。
穿刺术后48小时内避免洗澡,防止穿刺部位的敷贴沾水潮湿。
出报告时间
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会在穿刺当时给出压力值。
腰椎穿刺后,脑脊液检查结果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出报告的时间各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如果脑、脊髓等神经系统没有发生病变,脑脊液检查结果的描述中,通常无:
颅内压增高、白细胞数增高、IgG、IgA、IgM、寡克隆区带、阳性等词汇。
正常结果
脑脊液的各项检验指标均有正常参考值,医生会根据参考值判断有无异常。
异常结果
脑脊液检验项目需要主诊医生结合病情及其他检查结果开具。在此仅针对其中较常见的检查项目进行解释。
脑脊液压力
正常情况下,成人
脑脊液压力在80~180mmH
2O之间。
脑脊液压力小于80mmH
2O,提示颅内压降低,主要见于低颅压、脱水、休克、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和
脑脊液漏等。
脑脊液常规检查
性状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脑脊液为血性或粉红色时,提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损伤。
脑脊液呈云雾状时,通常是细菌感染导致白细胞数增多所致,见于各种
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者可呈米汤样。
脑脊液蛋白含量过高时,外观呈黄色,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称弗洛因综合征,见于椎管梗阻等。
细胞学
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数较低或无法检出,根据不同仪器标定范围不同,参考值不同,约为(0~5)×10
6/L,主要为
单核细胞。
白细胞增加多见于脑脊髓膜炎和脑实质的炎性病变。
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加,且以单个核细胞为主,见于病毒性脑炎。
大量
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加为主多为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脑脊液生化检查
蛋白质
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脊髓恶性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管梗阻等。
脑脊液蛋白降低见于腰椎穿刺或硬膜损伤引起的脑脊液丢失、身体极度虚弱和营养不良者。
糖
正常人脑脊液糖含量为血糖的1/2~2/3,正常值为2.5~4.4mmol/L。
糖含量明显降低见于严重颅内细菌性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
轻至中度降低见于结核性或
真菌性脑膜炎、脑膜癌,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
血糖明显升高时,脑脊液糖也会升高,如糖尿病。
氯化物
正常人脑脊液含氯化物120~130mmol/L,较血氯水平高,约为血的1.2~1.3倍。
氯化物含量降低常见于结核性、细菌性、真菌性脑膜炎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
电解质紊乱患者,尤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明显。
高氯血症患者脑脊液中氯化物也升高。
脑脊液特殊检查
细胞学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收集脑脊液细胞,并在显微镜下进行逐个细胞的辨认和分类。
为
颅内肿瘤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病因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蛋白电泳
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
对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用来帮助鉴别各种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免疫球蛋白
脑脊液IgG指数和中枢神经系统24小时IgG合成率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自身合成免疫球蛋白的标志。
寡克隆区带
寡克隆区带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区带,正常情况下在脑脊液及外周血中均不可见。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提示存在鞘内合成的IgG,是诊断多发性硬化的重要辅助指标。
病原学检查
包括涂片、培养、抗体检测及遗传物质二代测序等。
通过检测出脑脊液中病毒、真菌、结核分枝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及抗体,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类型。
特殊蛋白质检测
脑脊液中特殊蛋白质的检测有助于疾病的识别。
脑脊液中总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Aβ
42)的检测对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脑脊液中发现14-3-3蛋白,有助于克雅氏病的兼备诊断。
就医建议
体检异常建议
健康体检一般无腰椎穿刺检查项目。
当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肢体活动不利、麻木、昏迷等神经系统病变表现时,需依据医生建议进行检查。
临床检查异常建议
临床检查发现的异常结果,需要请主治医生进行解读,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