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是用仪器检测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总数
用于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出血和血栓性疾病
指标升高见于感染、大出血后以及血液疾病,指标降低见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白血病等
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进一步行骨髓细胞学、分子遗传学等检查
定义
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里的一项检验指标,是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总数。
可用于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多种出凝血疾病和血栓性疾病。
血小板是一种来源于骨髓的血细胞,具有止血功能。
(100~300)×109/L
温馨提示
当血小板计数高于300×109/L,或低于100×109/L,应到血液科检查排除血液疾病。
当血小板计数超过450×109/L或低于50×109/L时需高度重视,及时诊治。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指标升高
血小板计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为血小板计数高,血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高于300×109/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血小板计数升高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血小板计数午后比早晨略高;冬季略高于春季;月经后较高;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病理性原因
危害
血小板计数轻度升高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当血小板>450×10
9/L有血栓形成倾向,可引起下肢栓塞、
脑卒中、
脾梗死等,出现肢体麻木、偏瘫、偏身
感觉障碍、恶心腹痛等症状。
当血小板计数为(1000~2000)×10
9/L时,可有红斑性肢痛,伴
消化道出血、鼻出血、血尿等症状。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运动、饱餐后血小板计数稍高,休息后可恢复,不需要过度关注。但如果有发热、乏力、皮肤黏膜苍白等症状时,需要就诊治疗。
建议检查前尽量空腹,平稳情绪,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对血小板计数的干扰。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建议就诊血液科,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骨髓细胞学检查、分子遗传学检查明确诊断。
如果近期曾接受过手术,或发生过大出血,血小板计数可反应性升高,不需要专门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
如果发现有感染病灶,同时有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升高,医生可能开具头孢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感染消除后,血小板一般可恢复正常。
怀疑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医生可能会做骨髓细胞学检查、分子遗传学等检查明确诊断,可使用药物治疗或通过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血小板轻度升高需要定期复查。疾病引起者,规范治疗有效时,血小板计数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不具有降低血小板的作用。日常可清淡、均衡、多样化饮食,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指标降低
血小板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血小板低,血常规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低于100×109/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血小板计数低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春季比冬季略低;月经前减低。
病理性原因
危害
血小板轻度降低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当血小板在(20~50)×109/L时,可能会出现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
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身体会出现较严重的出血,如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血小板低于5×109/L时可发生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建议就诊血液科,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骨髓细胞学、分子遗传学及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查等明确诊断。
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血小板降低,常伴有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的异常,在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快速提高血小板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对因治疗。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血小板降低,医生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或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来治疗。
血小板轻度降低需要定期复查。疾病引起者,规范治疗有效时,血小板计数会逐渐上升,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没有上升,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不具有升高血小板的作用,但巨幼细胞贫血引起的血小板降低可多进食瘦肉、绿叶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