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球蛋白是肝功能里面的一项指标,常通过总蛋白减去白蛋白计算获得
用于辅助诊断肝炎、免疫功能异常等疾病,并用于评估疗效
指标升高与感染、免疫功能亢进、骨髓瘤等有关;指标降低见于肝脏严重病变、免疫功能抑制、中毒等
检查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进一步行肝炎病毒、骨髓细胞学等检查
定义
血清球蛋白(Globulin)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包括含量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及酶类。
血清球蛋白常见于肝功能检查中,由总蛋白减去
白蛋白计算获得。联合白蛋白,可计算出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用于评估肝脏合成功能,辅助诊断
肝脏疾病。
血清球蛋白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常用于辅助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等。
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1.5~2.5):1
温馨提示
当血清球蛋白高于30 g/L,或低于20 g/L,特别是A/G异常,应高度重视,及时到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等检查排除
肝脏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等。
不同仪器不同测定方法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指标升高
血清球蛋白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称为血清球蛋白升高,报告单常用“↑”标识。
升高是指高于30 g/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球蛋白>35 g/L,称为高球蛋白血症。
原因
血清球蛋白升高主要由疾病引起。
危害
血清球蛋白增高程度与
肝脏疾病严重性相关。肝脏功能异常,常引起
白蛋白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出现水肿、
腹腔积液、
胸腔积液等。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降低,易导致出血倾向。
球蛋白升高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
引起球蛋白升高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等也会引起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可就诊消化内科,明确病因。
对于有发热患者,医生如果高度怀疑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做
C反应蛋白、血沉、病原学等检查,针对相应的病毒、细菌或寄生虫进行治疗。
如果怀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医生会建议做
自身抗体检测等。明确诊断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进行治疗。
怀疑有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医生会进一步做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明确诊断后,使用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进行治疗。
经规范治疗后,血清球蛋白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戒酒,慎用损伤肝脏药物,饮食清淡、均衡、多样化,避免吃胆固醇高的食物。
指标降低
血清球蛋白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血清球蛋白降低,肝功能报告单常用“↓”标识。
降低是指低于20 g/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血清球蛋白降低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血清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当正常婴儿出生后至3岁,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血清球蛋白处在较低的水平。3岁以后接近正常人水平。
长期偏食或挑食等营养不良因素导致蛋白质摄入减少,引起血清球蛋白偏低。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肝脏严重病变或胆汁淤积性肝炎导致肝细胞严重损害时,球蛋白不升高,反而下降;先天性免疫缺陷如γ-球蛋白缺乏症、后天性免疫缺陷或近期使用了免疫抑制药物,都会出现球蛋白偏低。
危害
血清球蛋白低,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在检查治疗期间,出入公共场所或人多密集地方时需要佩戴口罩,尽量避免接触患有感冒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人。
诊疗建议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建议就诊消化内科,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做免疫学、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先天性、后天性免疫缺陷者,如无不适症状,不需治疗,如合并感染,给予输注血浆、人血球蛋白进行免疫替代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
放疗或免疫抑制药物引起者,停止治疗后血清球蛋白一般可恢复至正常。
针对病因规范治疗有效时,血清球蛋白会逐渐上升,恢复至正常;如果没有上升,提示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需要更改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输注免疫球蛋白。
饮食具有升高血清蛋白的作用,因此应加强营养,多进食瘦肉、乳类和豆类等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