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入侵终末气道、肺实质和肺间质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多采取综合治疗,抗感染治疗是关键
定义
肺部感染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入侵终末气道、肺实质和肺间质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类疾病的统称。
肺部感染多表现为肺炎,但不完全等同于肺炎。
除病原体感染外,理化因素、药物等因素也能引起肺炎。
肺结核、
肺脓肿虽然也是病原体感染肺部致病,但人们常常不将其纳入肺炎的范畴。
分类
通常可以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将肺部感染进行下列分类。
细菌性肺炎
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
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
如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肺炎。
病毒性肺炎
如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引起的肺炎。
肺真菌病
如念珠菌、曲霉、隐球菌、肺孢子菌等肺部疾病。
其它病原体所致肺炎
如立克次体、弓形体(如鼠弓形体)、寄生虫(如肺包虫、肺吸虫、肺血吸虫)等引起的肺炎。
发病情况
肺部感染是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总人数都较高的疾病,据统计,肺部感染是2019年世界第四大死亡原因,2019年导致260万人的生命,2000年导致306万人死亡。
目前没有全面的统计肺部感染发病率的权威数据。
致病原因
病原体种类
肺部感染的致病原因是病原体入侵肺部,以细菌最为常见,也可以由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真菌、寄生虫引起。
病原体入侵肺部途径
可以通过空气吸入、血行性播散、邻近感染部位的蔓延、上呼吸道定植菌误吸等途径进入肺部,并在肺部繁殖。
易感人群
老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长期卧床者等。
诱发因素
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人体免疫功能,致使各种病原体顺利入侵并繁殖。
发病机制
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取决于致病病原体数量、毒力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
正常情况下,支气管内黏膜、纤毛作用正常,细胞防御作用正常,共同构成了呼吸道免疫防御体系。虽然日常中会不断接触到各种病原体的入侵,但是人体能够进行有效防御,形成一种“入侵与防御”之间的平衡,不会轻易发生肺部感染。
当病原体入侵能力显著增强,如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多、毒力强,或者人体防御功能下降,如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全身免疫功能下降,上述“入侵与防御”的平衡受到破坏,就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主要症状
因肺部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以及感染严重程度不同,症状有所区别,但均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可伴全身症状。
咳嗽
可为阵发的刺激性咳嗽,严重者咳嗽持续、剧烈,可影响睡眠。
咳痰
可在咳嗽发生后出现,痰的颜色会因病原菌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如铁锈样痰可能是肺炎
链球菌感染,红棕色胶冻状痰可能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
呼吸困难
出现肺部大面积感染时,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浅快呼吸等,严重缺氧时可以导致口唇、指甲青紫,甚至死亡。
胸痛
全身症状
可表现为发热、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肌肉酸痛等。
并发症
当肺部感染较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下面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胸膜炎
肺部感染可累及胸膜,引起
胸膜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脓胸
病原体感染产生脓性渗出液进入胸腔,可出现
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坏死、空洞
部分肺部感染可以破坏肺泡正常结构,出现坏死、空洞。
感染性休克
严重的肺部感染易发生
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表现为意识丧失、血压降低、四肢冰冷、多汗、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出现咳嗽、
咳痰、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到呼吸内科就医。
急诊科
出现
高热、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四肢湿冷、少尿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寻求急诊帮助。
小儿内科
儿童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可以先到小儿内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避免自行口服退热药物或抗生素,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高热患者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并多饮水。
就医时,常需拍摄胸部X线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服,已怀孕或备孕者应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鼻塞、流涕?
是否有咳嗽?咳嗽多久了?
有没有痰?痰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能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还有其他的不舒服吗?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受凉或劳累?
是否长期卧床?
发病前是否接触过感冒、发热患者?
是否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痰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流感+副流感病毒核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一般来说,根据患者的病史、流行病学情况、呼吸道及全身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或
胸部CT检查,即可做出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病史
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曾与肺部感染确诊或疑似者有密切接触。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
发病前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情况。
身体素质差,长期卧床。
临床表现
有咳嗽、
咳痰、发热、胸痛等常见症状,可伴有畏寒、胸痛、乏力、食欲不佳等症状。
呼吸频率可增快,可出现口唇青紫;体检时胸部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
湿啰音等。
实验室检查
通常需要进行
痰培养、血常规、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血生化、胸片、胸部CT等检查,必要时可能还要进行支气管镜等检查。
诊断标准
肺部感染是肺部各种感染的统称,不同疾病的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具体可以参见各疾病词条。
鉴别诊断
许多疾病的症状与表现与肺部感染相近,如肺结核、肺癌、
肺栓塞等,常需鉴别。
肺结核
相似点:均可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
不同点:肺结核起病缓渐,病程经过较长,为午后低热,伴盗汗、体重减轻、失眠等症状;通过抗酸杆菌涂片、分枝杆菌培养、核酸检测等发现分枝杆菌可鉴别。
肺栓塞症
不同点:肺栓塞症者常有创伤、手术、
肿瘤、下肢静脉血栓等病史;
D-二聚体升高可发现有血栓形成倾向;CT
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MRI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肺癌
相似点:均可出现较长时间的咳嗽,可有发热、咳痰等。
不同点:肺癌常发生在长期吸烟、高龄的人群;还可出现胸痛、咯血等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结节、肺门淋巴结肿大等改变;痰液脱落细胞、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可明确诊断。
治疗目的:治愈疾病,控制或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
治疗原则:肺部感染需要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采取综合治疗,必要时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肺部感染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其中,抗感染治疗是肺部感染的关键治疗。
抗菌药物
病原体种类不明时,可以先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当病原体种类明确后,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考虑是否更换药物。
以肺炎患者为例,考虑到
肺炎链球菌肺炎最为常见,在病原体不明确之前,基于患者对青霉素不过敏的前提,首选青霉素治疗。若对青霉素过敏,可改用
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等药物。
当
痰培养明确病原体后,可结合药敏试验决定是否调整抗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并非所有的病毒感染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必要时,根据不同病毒选择治疗用药,例如
阿昔洛韦可用于
疱疹病毒、水痘病毒感染;
更昔洛韦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
抗真菌药物
肺部真菌性感染时,可遵医嘱及时应用抗真菌药物。
其他药物治疗
鼻塞者可使用减轻鼻黏膜充血药和抗组胺药,如
盐酸伪麻黄碱、氯苯那敏等。
糖皮质激素不是肺部感染的常规用药,但糖皮质激素是肺部感染引起的
机化性肺炎常用而有效的药物。
肺炎在中医上常见的症候较多,必要时可考虑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肺部感染形成
脓胸时,可进行穿刺引流,必要时可进行胸腔镜手术或者传统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缺氧表现者给予吸氧,可根据缺氧的严重程度选择常规氧疗、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必要时使用体外膜氧合。
治愈情况
少部分肺部感染者可自愈。
大部分肺部感染患者经过治疗后可有效缓解,但有些高龄、有基础疾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或预后不佳。
预后因素
酗酒、吸烟、高龄、免疫抑制状态等可导致预后变差。
危害性
咳嗽、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工作和生活。
病毒感染可经飞沫传播,可能造成传染。
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某些肺部感染具有传染性,患者应该戴口罩,咳嗽时遮住口鼻,防止造成传播。小儿、老年人、孕产妇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更应该避免密切接触患者。
病重时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逐渐恢复活动。发热时可以用温水擦浴、毛巾冷敷等帮助降低体温,定期测量体温。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熬夜。
房间注意通风,同时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冷空气刺激,防止受凉。
如果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足量定时用药,并按时复诊,不要因为症状减轻而自行停止用药,避免复发。
饮食管理
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宜清淡,多补充蛋白质、蔬菜、水果。
避免过度饮酒。
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
戒烟
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
病情监测
发热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观察咳嗽等症状有无减轻。
随诊复查
出院两周后可复查血常规、胸片或者胸部CT,了解病情变化及恢复情况。
如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须及时就诊。
预防
以下措施不能杜绝肺部感染的发生,但是可以降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
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人群聚集。
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杯子、餐具等。
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建议多进行如慢跑、游泳、快走、瑜伽、广场舞等有氧运动,改善体质。
注射疫苗。
对年龄大于65岁的老人,或者有心血管疾病、肺疾病、糖尿病、酗酒、肝硬化和免疫抑制者,可接种肺炎疫苗。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冠病毒感染和发病。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有助于控制结核病。
对于长期卧床者,陪护人员应该协助进行翻身拍背,适当调整姿势,进食时特别注意避免
呛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