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素氮是指血尿素中的氮,是反应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
主要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指标升高可见于慢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指标降低可见于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
检查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行血肌酐、尿常规等化验
定义
血尿素氮是肾功能的一项重要检验指标,表示血液中的
尿素氮含量。
肝脏分解蛋白质后,产生含有氮元素的氨气。
氨气与其他元素结合后形成尿素,是人体不需要的化学废物。
尿素随血液从肝脏到达肾脏后,健康肾脏会将其过滤到尿液中排出。
当肾实质受损时,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导致血尿素浓度增加,目前临床上可通过测定血尿素氮,粗略评估肾小球的滤过率。
主要可用于辅助评估肾脏功能,诊断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损伤,并可用于评估病情,如评估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
成年人:3.2~7.1mmol/L。
婴儿、儿童:1.8~6.5mmol/L。
温馨提示
尿素氮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而且下限不为0,过高、过低都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分析原因,但是一般来说,过高更需要重视。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指标升高
可能见于高蛋白饮食、剧烈运动、肾功能损伤等情况。
一般来说,升高是指成人高于7.1mg/L,婴儿、儿童高于6.5mg/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血尿素氮升高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高蛋白饮食:大量蛋白质在体内分解,可引起血尿素氮水平升高,但一般升高不明显。
另外,应激、剧烈运动时均可引起血尿素氮轻度升高。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最常见于多种原因(如
糖尿病肾病、
肾小球肾炎、
高血压肾病等)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损伤等,通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少尿(即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甚至无尿(即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其他情况:也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手术后、
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危害
血尿素氮高时通常提示肾功能损伤,如血尿素氮水平持续升高,可提示肾功能恶化,如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双下肢水肿等,如无及时处理,肾功能持续下降,甚至可能会迅速进展至尿毒症期,危及生命。
诊疗建议
生理波动
通常高蛋白饮食后可引起血尿素氮轻度升高,不需要过度关注。但如果出现双下肢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同时伴有
血肌酐升高时,可能提示
肾脏损伤,需要就诊治疗。
建议检查前3天尽量清淡饮食,以确保准确性。此类患者单纯通过血尿素氮水平评估肾功能有一定误差。因此,监测治疗疗效及评估肾功能时,同时建议行血肌酐、
肾小球滤过率等肾功能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如出现结果异常,及时前往肾内科就诊。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或偶然发现,无其他不适症状,可于肾内科就诊,明确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应注意治疗原发病,并积极保肾治疗以及定期复查肾功能,评估肾功能有无恶化。
因服用肾毒性物质、失血过多、
肾移植或
尿路梗阻等因素,出现恶心、呕吐、尿量减少等症状的患者,通常考虑急性肾损伤,应进一步行肾功能、泌尿系超声等检查,必要时可行肾活检,根据病因予以补液、解除尿路梗阻等治疗,必要时可能需采取紧急透析治疗。
如果怀疑有急性传染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手术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
超敏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药物或手术等治疗。
若规范治疗有效时,血尿素氮水平会逐渐降低,甚至会恢复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血尿素氮水平仍没有下降,通常提示肾脏功能仍未恢复,可更改治疗方案。但若已转为
慢性肾脏病,通常血尿素氮无法降至正常,可定期监测指标,指导及时调整诊疗计划。
当血尿素氮升高时,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低磷、低钾饮食,同时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染、熬夜等,并可适当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指标降低
可能由于妊娠、低蛋白饮食、肝硬化等原因引起。
一般是指成人低于3.2mg/L,婴儿、儿童高低于1.8mg/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血尿素氮降低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妊娠:女性在妊娠时血尿素氮水平可能会出现降低。
低蛋白饮食:由于蛋白质摄入减少,血尿素氮水平可出现降低。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常见于
肝脏疾病患者,如肝硬化、急性中毒性肝炎等,通常会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他情况:也可见于营养不良患者,如消瘦、皮肤干燥、体重进行性下降、苍白等。
危害
血尿素氮降低时本身可能对身体并没有特别大的危害。
如果有引起血尿素氮降低的疾病,如肝硬化等,积极治疗原发病即可。
诊疗建议
生理性原因
通常在正常饮食、妊娠结束后其可恢复正常,可密切关注,必要时重复检查,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建议患者检查前尽量正常饮食,对于监测疗效的人群,注意避免生理性因素如低蛋白饮食、妊娠的干扰,可在固定时间抽血检查。
病理性原因
如出现恶心、呕吐、皮肤黄染、
肝区疼痛等症状时,建议于消化内科就诊,行肝功能、肝脏超声等化验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如可给予保肝(如双环醇片)等药物治疗。
注意饮食以富含优质蛋白、多维生素的食物为主,若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低蛋白饮食,并戒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