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是指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使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感染。其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包括口腔及消化道感染、
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败血症等,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婴儿、老年人、有严重原发病(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糖尿病等)者及进行腹部大手术者。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上机体抵抗力因疾病而显著降低,常难以控制而有较高的病死率。
二重感染是什么
二重感染也叫菌群交替症,是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体内的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在这种情况下迅速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
患者因疾病的需求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在抗感染过程中原来的敏感菌受抑制,不敏感菌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感染,比如消化道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这种情况就是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多见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婴儿、老年人、有严重恶性肿瘤、白血病、腹部做过大手术的患者,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加上机体抵抗力下降,一旦发生病情会比较严重。
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发现原发的症状和体征在一过性好转后再次出现甚至加剧,可能是发生了二重感染,要重新采集血液、其他体液进行病菌培养,从中分离出新的致病菌,诊断为二重感染。
一旦诊断的二重感染,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1.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当长期应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病菌则乘机大量繁殖。
2.人体抵抗力降低
严重原发疾病、大手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代谢药物等均可损害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为病菌入侵和继发感染创造有利条件。
1.口腔感染
(1)症状:舌刺痛、口干、咽痛、吞咽困难、食欲减低等,可伴
口角炎。
(2)体征:
鹅口疮多见,乳白色斑块可遍及口腔黏膜、舌面、硬腭及咽部,严重者可蔓延至气管、食管和消化道。舌部变化比较显著,多表现为萎缩性舌炎,舌面光滑无苔,颜色砖红如鲜牛肉状;也有呈肥厚性舌炎者,舌苔甚厚,舌刺增生。
2.白色念珠菌肠炎和肛门感染
表现为
水样便或
黏液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无呕吐,腹痛不明显。波及肛门时局部有灼热、疼痛、发痒等,可伴
肛裂出血。
白色念珠菌感染可并发食管、十二指肠或其他肠段出血或穿孔。
3.伪膜性肠炎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多见,表现为大量水样便,每日达10次以上;大便中常含黏液,部分有血便,少数可排出斑块状假膜,伴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重症患者可迅速出现脱水、
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
中毒性巨结肠、低蛋白血症,甚至出现腹水。
4.菌群交替性肠炎
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表现为每日数次的水样腹泻,偶有痢疾样症状。
5.肺炎
真菌性肺炎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发热不高或不发热,可有咳嗽、咯痰、
咯血等,肺部可闻及少许啰音;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病变可累及一侧或双侧,常伴明显中毒症状及呼吸困难,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数小时内即可突然恶化,体征与病情常不平行;革兰阴性杆菌肺炎一般并无特征性临床表现。
6.尿路感染
7.血液感染
临床表现并无特殊,可伴有迁徙性病灶,脑、脑膜、肺、肾、肝、脾、脊柱等处均可被累及。真菌性血液感染一般有肺、肠道或尿路真菌感染史。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细菌培养:发现新的致病菌。
(4)大便常规:可有白细胞总数增多。
2.X线 检查
肺炎患者肺部可有阴影。
3.纤维结肠镜检查
多为下段结肠,黏膜红肿,表面有斑块或已融合的伪膜,提示结肠有假膜性炎症。
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若患者原发的症状和体征在一过性好转后,再次出现甚至加剧时,即应考虑有发生二重感染的可能。此时,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重新采集血液或其他体液等有关标本进行病菌培养,若从中分离出新的致病菌时,二重感染的诊断即可成立。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
(1)真菌引起的感染:选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
酮康唑、
两性霉素B等,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选用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利福平等。
(4)轻型菌群交替性腹泻: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如复方苯乙哌啶等。
(5)其他:根据病菌培养结果选择有效的药物。
明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详细询问使用药物的历史和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旦发生二重感染,应停用广谱抗菌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