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语音障碍

更多功能

发育性语音障碍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因语音生成缺陷导致发音困难、发音错误及口语交流受限的一种疾病
语音生成能力显著低于同龄人,存在构音异常和/或嗓音问题
涉及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疾病、感知觉功能缺陷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致病因素
以针对构音程序和口腔功能的语音康复训练为主,其他语言行为治疗为辅
定义
发育性语音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是交流障碍的一种亚型,起病于发育早期,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语音生成困难影响了语音的可理解度,或妨碍了信息的口语式交流。
发育性语音障碍导致患者有效交流能力的局限,其人际交往、社会参与以及学业、工作表现均可能受到影响。
婴幼儿语音发育进程
婴幼儿在出生后第一年内的语音发展水平对于其日后语音、语言功能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时期的语音发育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包含三个阶段:
简单发音阶段
出生后0~3个月,婴儿最初的哭声基本上无差别,尔后逐渐分化,不同原因的哭声在响度、时间、音调上呈现差异。母亲可根据此哭声及其他线索区分孩子的不同需求。
婴儿开始发出单音节的元音,尤其在大人逗引的时候,会发出“啊”“咿”等喉音。
在4个月时出现“p、m、b”等唇音,和少量的双音节音。
连续发音阶段
4~8个月时,婴儿开始咿呀学语。此时,双音节和多音节明显增多,可将辅音和元音结合起来,发出“ma—ma”“ba—ba”类似于“妈妈”“爸爸”的重复音节。
尽管此时婴儿的发音是无意识的,但此发音使父母产生反应,于是音节与具体人物发生了联系。
说话萌芽阶段
9~12个月时,婴儿的咿呀语达到高峰,并可调节自己的发音以适合当时的情景。
婴儿经常性地模仿成年人的语音,同时可将语音和某些特定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有意识地叫妈妈、爸爸。
流行病学
学习清晰而准确地生成语音,与学习流利地生成连贯的语音,均属于发育性技能。发育性语音、语言障碍在2~3岁的幼儿中发生率最高,而这段时期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据报道,2岁儿童发育性言语语言障碍患病率达到17%,3岁达4%~7.5%,6岁达3%~6%。
大多数仅患发育性语音障碍的儿童治疗效果良好,语音生成困难可随时间而改善,因此这种障碍未必会持续终身。
分型
据起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分类
构音异常
“构音”指的是产生语音的过程:由胸腔呼出支气流,经过声带振动发出音源,通过唇、舌、颚、咽等构音器官的摩擦或阻断的动作,将音源转化为各种语音。
构音异常指的是无法运用嘴唇、舌头及口腔构成正确的辅音或元音。
嗓音(语音)问题
指因难以控制声带而难以控制声音的高低或音量,表现为音调、响度、音质共鸣的异常。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