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运动协调功能发育严重受损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患病儿童在运动时间安排、运动控制、运动计划和持久能力方面存在缺陷
病因复杂,可能涉及遗传因素、围生期因素和环境因素
以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根据共病情况可合并必要的药物治疗
定义
发育性协调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主要指由运动能力不足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学业成就受到影响的一组
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
运动障碍性问题不是完全由脑瘫、肌肉萎缩、视觉损伤和智力障碍等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所致。
流行病学
发育性协调障碍起病于发育早期,30%~70%的患儿其协调运动问题可能持续到青少年期。
我国针对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患病率为5%~10%。欧美国家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11岁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患病率为5%~6%。
男性患病多于女性,男女患病比率为(2~5):1。
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
与同龄儿童相比,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的运动技能出现时间明显延迟,即使某些技能出现,其协调能力也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应达到的水平。
低年龄组患者
通常表现为独自坐立、独立行走和餐具使用困难等。
随年龄增长,难以学会与年龄相符合的运动技能,如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握笔、画画、写字、剪纸等。
体育运动技能表现不佳,如跑步时步态笨拙、平衡能力差、传球不准确等。
高年龄组患者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患者或成年患者,其可能在诸如骑自行车、驾驶汽车等活动中表现出协调性差和动作笨拙的特征。
参考指标
儿童的运动发育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其中婴幼儿时期是运动发育的关键期。评估儿童是否存在运动发育延迟,需要参考婴幼儿时期相应时间节点的发育里程碑。
粗大运动发育里程碑
儿童出生后从抬头到坐、翻身、爬、站、走、跳等粗大运动的发展变化过程。
平均月龄(月) | 粗大运动发育里程碑 |
---|
1 | 俯卧抬头(维持1~2秒) |
2 | 俯卧抬头(高度在45°~90°);\n俯卧能交替踢腿,匍匐开始 |
3 | 俯卧抬肘;\n扶坐(腰背程弧形) |
4 | 俯卧抬胸;\n可由俯卧位翻身至仰卧位;\n扶坐(能竖颈) |
5 | 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n扶坐 |
6 | 独坐(能靠双手支撑坐片刻) |
7 | 独坐(可坐稳,并左右转动身体);\n能够驱使自己用腹部爬行 |
8 | 坐下;\n匍匐前进;\n拉站,可扶站片刻 |
9~10 | 熟练自由爬行 |
11 | 扶走 |
12~18 | 手膝并用爬行,爬楼梯;\n独走 |
18~24 | 可倒退走,会跑;\n2岁儿童会站着扔球和踢球,但动作笨拙 |
24~30 | 可单足站立、单足跳 |
平均月龄(月) | 精细运动发育里程碑 |
---|
1~3 | 从注视、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追视,到360°追视 |
4 | 抓握物体以指掌握为主,即由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他四指屈曲与手掌对合抓握物体 |
5 | 大拇指参与握物的过程,可伸手抓物,换手 |
6 | 全掌拾较大物体 |
7~8 | 全掌拾小物体,出现捏、敲等探索性动作 |
9 | 进一步可用拇指、示指灵巧地钳住小物体,喜欢撕纸;\n追看坠落物体 |
10~11 | 熟练用拇指、示指灵巧地钳住小物体;\n探索隐藏处,找到隐藏物体 |
12~15 | 故意扔掉物体;\n开始用勺,尽管不熟练,但可通过眼、手协调,把食物准确送入嘴里 |
16 | 可握住蜡笔乱涂,模仿性乱画 |
17~21 | 自发乱画;\n可搭2~3块(层)方积木 |
24 | 水平方向搭4节火车;可搭起6~7块(层)方积木;\n可在手掌抓握的同时转动手腕使手掌向上,从而灵活使用勺、笔等物品,会翻书 |
30 | 学会搭更多节数的火车,并在适当方向垂直冲开火车排列 |
36 | 可模仿画圆形和“十”字,画有头和身体某一部分的人;\n可用剪刀剪纸;\n可搭起10层以上的积木 |
精细运动发育里程碑
儿童凭借眼、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发展变化过程。
并发症
其他神经发育障碍
患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儿童在涉及运动协调功能的其他认知领域也多存在功能缺陷或执行困难,因而很可能共患其他
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包括:
言语和语言障碍。
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抑郁症、焦虑障碍及行为障碍
患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儿童由于无法或主观不愿参与集体活动,更容易感到被孤立,因而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概率较高,其患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风险更大,严重者可能发展出攻击行为、自伤企图和自伤行为。
躯体疾病
神经发育障碍患儿共患关节活动综合征的概率较大。
由于患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儿童更倾向于久坐、少动,往往会产生超重或肥胖问题,其心肺功能和身体健康水平也往往低于正常发育的儿童,从而导致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遗传因素
超重儿童在粗大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方面的表现显著差于正常体重儿童,其患发育性协调障碍风险更大。发育期超重问题有较高的遗传性。
围生期因素
早产:被认为是导致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早产儿的发育性协调障碍发病率为同体重足月儿的2倍。
高龄生育:母亲分娩年龄在35岁以上者,其儿童出现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
发育迟缓或功能缺陷的风险更高。
其他可能导致发病率增加的围生期因素包括:产前酒精暴露、孕早期(<20周)
先兆流产、母孕期感染及母孕期心理压力等。
环境因素
日常生活及家庭环境中的部分因素可能因限制儿童体能消耗,导致儿童活动量低下,儿童不能得到尝试多种类型的技能活动及技能发展的机会,从而引发或加剧发育性协调障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客观因素:过于狭窄的活动空间、运动设施及儿童玩具匮乏、运动时间有限、家庭居住条件差等。
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儿童与父母、儿童与学校教师、儿童与儿童的互动缺乏或互动不良。
高危人群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婴幼儿时期有严重脑部受损或病变病史、有遗传病病史的儿童。
母亲生育时年龄大于35岁,母体孕期感染或接触有害物质、环境。
幼年期、儿童期生活环境不良,压力过大。
有超重问题的儿童。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相较同龄人,运动协调性有明显缺陷,动作笨拙。
学龄前儿童学穿衣服很慢,拉拉链、扣纽扣对不准,系鞋带困难;学龄期儿童体育成绩过差,且写字丑、慢、超出格子的情况长期未能改善。
儿童在模仿身体动作或姿势时,出现奇怪的姿势或无法模仿。
由于经常受挫,儿童运动参与欲望降低,回避参与体育活动、集体活动。
儿科
儿童患者也可去小儿神经内科、儿童行为发育科、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发育性协调障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详述病史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儿童患者需要家人监护,建议就医时携带患儿的相关病史资料。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异常表现?
几岁学会走路、跑步?
系鞋带、解扣子时动作灵活吗?
有写字、阅读方面的困难吗?
病史清单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是早产儿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中枢神经兴奋药:盐酸托莫西汀
医生在诊断前会采集患者(患儿)完整的病情、病程信息及家族史,在进行诊断时主要从患者(患儿)就诊时的运动技能水平、发育状况、躯体疾病情况和病前一年适应功能最高水平几方面考虑。
主要涉及的临床检查包括:体格检查、神经检查及视觉功能检查。
医学诊断标准
发育性协调障碍的DSM-5诊断标准如下:
症状发生于发育早期。
协调性运动技能的获得和使用,显著低于其对应生理年龄、技能学习和使用机会的预期水平,主要表现为动作笨拙、缓慢和不精确(如:在抓一个物体、使用剪刀或刀叉、写字、骑自行车或参加体育运动等多方面存在困难)。
上述诊断标准中的运动技能缺陷显著地、持续地干扰了与生理年龄对应的日常生活活动(如自我照顾和自我维护),并且影响了学业成就、就业前教育和职业活动,以及休闲、玩耍。
运动技能的缺陷不能用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或视觉损害来解释,也并非由于某种神经疾病影响了运动功能(如脑瘫、
肌营养不良症、退行性疾病)。
注:虽然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症状发生于发育早期,但通常在5岁前不诊断发育性协调障碍,因为在对许多运动技能的习得上,习得年龄存在相当大的变异性,对于儿童的早期测评缺乏稳定性,且引起运动
发育迟缓的其他原因可能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鉴别诊断
与其他神经发育障碍的鉴别诊断
智力障碍
患智力障碍的儿童可伴有运动能力损害,但通常其运动表现与其智力水平相一致,在此情况下医生仅给予智力障碍的诊断。
如果患儿的运动困难超出了智力障碍可以解释的程度,同时又符合发育性协调障碍的诊断标准,则医生可能同时诊断发育性协调障碍。
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可能对参与需要复杂性协调技能的任务(如球类运动)不感兴趣,但其运动功能发育正常,且会同时表现出相应的社交和交流障碍,可以此与发育性协调障碍相鉴别。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患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也可能会出现跌倒、碰撞物体或撞翻东西等行为,由此与发育性协调障碍混淆。
需要仔细观察以确认患儿的运动不协调状况是否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所致,如不存在注意相关问题,则不会给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
与躯体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
亨廷顿病(亨廷顿舞蹈病)
亨廷顿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动作笨拙、不能做精细运动、周身不自主舞蹈样动作)、精神障碍、智能减退等。
与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区别主要在于,亨廷顿病多在30岁后起病,且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Wilson病
角膜色素环(K-F环,虹膜周围出现黄金或绿金环)是Wilson病特有的体征,可用于鉴别该病与发育性协调障碍。
与其他神经疾病和躯体疾病的鉴别诊断
视觉功能损害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进展性小脑病变、神经肌肉障碍等)均可能导致运动协调性障碍,但神经系统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通常会有相应异常发现,可据此鉴别。
自评量表
发育性协调障碍起病于儿童,儿童患者无法采用自评量表进行评测。
临床常用的评定量表:
一般智能及发育水平评估量表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已被应用于儿童心理卫生研究的广泛领域,适用于对儿童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进行评估。
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S)
适用于评估0~6岁儿童的发育水平,主要用途包括:①评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识别神经肌肉或感觉系统是否有缺陷;③发现可治疗的发育异常;④对高危儿进行随访,及早发现发育异常。
丹佛小儿智能发育筛查法(DDST)
适用于0~6岁儿童,量表总项目数为104个,包括粗大运动、语言、精细运动、个人社交四个部分。
运动技能及运动障碍评估量表
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DCDQ)
适用于5~15岁儿童,主要用于快速评估儿童的动作技巧和协调能力,可作为发育性协调障碍初步筛查工具使用。问卷内容涉及动作中的控制能力、精细运动和书写能力、粗大运动和协调能力三个因素。
皮博迪运动发育量表(PDMS-2)
主要用于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评估,可定量和定性评估儿童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功能,及时识别受测者的运动技能缺陷。适用于评估5岁以下、患(由各种因素导致的)运动发育障碍的儿童的运动发育水平。
布尼氏动作熟练度测试(BOTMP)
适用于评估4岁半~14岁半儿童的动作技能、运动功能障碍及发育障碍。该测试涉及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2个测试领域,包含8项分测试,共有46个测试项目。
儿童标准运动协调能力评估测试(MABC)
即“运动协调能力的IQ测试”,用于评估4~16岁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测试包含三个主要类别的基本能力:①手部精细操作;②手眼协调能力;③静态以及动态平衡能力。
针对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治疗以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原则是及早干预、积极干预。
目前认为,只要运动方面存在的障碍影响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交,无论是确诊还是疑似发育性协调障碍,都应当进行干预,尤其是对于有明显症状的5岁以下的儿童。
行为治疗与心理治疗
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
此类训练方法较为传统,旨在纠正儿童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高运动能力,包括感觉统合训练、运动感觉训练和知觉运动疗法,其中感觉统合训练在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
感觉统合训练在实践中通常会将一系列运动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患儿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来提高他们对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感知。
如:对于行走时容易碰撞物体的患儿,主要训练方法是在训练师的指导下利用滑板车练习平衡能力,以改善其对身体的感知能力和平衡觉;对于书写困难的患儿,主要训练其对手部运动的感知能力。
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
此类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主要包括特定任务干预、以认知为导向的日常作业训练和神经运动任务训练。
特定任务干预
特定任务干预直接关注技能本身,在治疗实践中一般会将一个特定的任务分为若干步骤,让儿童进行分步骤独立练习,再相互连接以完成整个任务,达到提高运动能力和自我评价的目的。
日常作业训练
以认知为导向的日常作业训练通过建立任务、调节行为来达到治疗目标,并致力于让儿童把这一解决问题的模式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此方法经证实在减轻患儿运动功能损害、提高运动能力、改善自我认知水平,进而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质量和社交水平等方面有较好效果。
神经运动任务训练
神经运动任务训练可提高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对运动技能的提高、肌肉力量的改善和心肺功能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共患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伴自伤行为的情况。
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选用托莫西汀治疗,也可用
可乐定或
胍法辛。
伴自伤行为:应用
氟西汀治疗,可减少自伤行为。也有报道称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或
纳曲酮)治疗自伤行为有效。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均应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其他治疗
经过改良的体育训练项目
此类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儿在没有团队压力的环境中进行身体锻炼和运动,这些活动通常与某些体育运动结合在一起,如练习踢足球、投篮球等。
家长支持培训
家长培训也是改善发育性协调障碍预后的一项重要措施。家长在培训中能有效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了解患儿所需特定运动技能的训练方法,给予患儿充分的心理支持。
治愈情况
发育性协调障碍的预后一般,虽然在漫长的病程过程中会有一定改善,但50%~70%患儿的运动协调问题会持续到青少年期,部分患儿症状甚至会持续到成年期。
在学龄前或学龄早期进行积极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
危害性
发育性协调障碍对儿童危害较大,可导致儿童日常生活中功能性活动明显减少和多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均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且通常学习成绩不佳,其日后的职业表现和社交生活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运动功能缺陷明显且症状长期持续的患儿很可能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一系列情绪问题。
症状延续至成年期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肥胖问题,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精神疾病,导致社会适应不良,社会成就低。
个人护理
儿童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师接受特定的康复训练或行为治疗。
症状延续至成年期的患者需要坚持身体锻炼,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同时注意饮食平衡,减少摄入咖啡、茶、功能饮料等刺激性饮品。
患者家属
为孩子创造轻松、良好的家庭环境,尽可能带孩子参加正规、专业治疗机构的康复训练项目,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强化正性结果。
如果孩子运动水平提升不明显,应给予充分的耐心,避免对其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运动,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和孩子做亲子活动。
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预防
预防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发生要从母孕期做起,母亲需加强围生期保健,尽可能避免会导致胎儿脑损伤的因素,保证自身和胎儿营养充足。
家长应及早对儿童表现出的运动功能相关异常进行干预,咨询专业医生。
家长应为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营造良好的适合运动技能发展的环境,鼓励儿童充分运动,在游戏和与同龄儿童的互动中健康成长。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