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体温是指出生28天内婴儿机体内部的温度
新生儿体温用于辅助诊断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疾病
体温异常可能和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低血糖症等有关
当新生儿出现持续体温异常建议寻求医生帮助
定义
新生儿体温是28天内婴儿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指皮肤表面的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低于体核温度。
新生儿体温常见测量部位为腋下、肛门,一般不采取口腔测温。
新生儿肛部体温正常范围为36.5~37.5℃;新生儿腋下体温正常范围为36℃~37℃。
新生儿体温常用于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如
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肠道感染)、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新生儿正常肛部体温:36.5℃~37.5℃。
新生儿正常腋下体温:36℃~37℃。
温馨提示
新生儿体温异常是新生儿发生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需引起家长足够重视,及时就医。
指标升高
新生儿发热通常是指新生儿腋下体温≥37.5℃。
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分为低热(37.5~38.0℃)、中度发热(38.1~38.9℃)、
高热(39.0~40.9℃)、超高热(≥41.0℃)。
按发热时间长短分为短期发热和长期发热。当新生儿发热时间≤2周,属于短期发热,常伴局部症状和体征;发热时间>2周,属于长期发热。
原因
新生儿体温升高的原因有生理性(非疾病因素)和病理性(疾病因素)两大类。
生理性原因
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全,体温易受多种生理性因素影响,例如新生儿体温会根据季节、昼夜变化而出现波动。因此若新生儿出现体温升高,家长需首先排除是否有以下生理因素影响。
药物因素:疫苗接种后发热,或服用水杨酸、阿托品等药物引起发热。
环境因素:室温过高、衣被过厚等。
其他因素:进食、哭闹、情绪波动、手术后等。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最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
新生儿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肠道感染等。
危害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疾病严重程度无法通过体温变化及时体现,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任何体温异常均需足够重视,及时就诊。
诊疗建议
查明发热原因:对于环境造成的暂时性发热,可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如降低室温、去除过厚的衣被等,同时适当补充水分。若无法明确发热原因,则需要及时就诊,查明病因。
物理降温:新生儿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要手段。家长可用湿毛巾擦拭婴儿身体(如前额、颈部、枕部、腋下、四肢、腹股沟部),或使用物理降温贴降温。忌用酒精擦浴。一般采取物理措施后,新生儿体温会降至正常。
慎用退烧药:由于新生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全,家长应避免自行应用退烧药,以防药物导致体温骤降,或发生严重毒副作用。
及时医院就诊:新生儿发热需排除感染因素,建议及时至医院就诊,进行必要检查,如血常规、血沉、
C反应蛋白等,以查明发热原因,采取对因治疗。
指标降低
新生儿低体温是指新生儿核心温度(肛温)≤35℃。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容易受环境影响造成低体温。
原因
生理性原因
寒冷环境。
进食摄入不足。
病理性原因
其他情况: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体温和出生体重、胎龄呈负相关,体重越低、胎龄越小,低体温概率越高。
危害
新生儿低体温不仅可以引起皮肤硬肿,还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某些重症患儿会出现体温不升、低体温情况,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并及时送医。
诊疗建议
复温:家长应采取正确复温,对体温稍低者,采取转入温暖的室内、温水浴、电热毯、母怀保暖等方法,一般体温多能恢复正常。
进食摄入补充:充足的热量摄入有助于维持新生儿体温。因此家长应适当补充热量。对于喂养困难的新生儿,可进行非
肠内营养支持(静脉营养)。
医院就医:对于体温明显降低的新生儿,家长需尽快带去新生儿科就诊,采取暖箱保暖及对因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