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深部小动脉闭塞引起多个小面积梗死灶
可无症状,也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头痛、头晕等表现
多因脑部小动脉硬化所致
以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腔隙性脑梗死是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因小穿支动脉、微小动脉闭塞或栓塞导致脑组织出现大小不一的梗死灶,可无症状,或引起神经功能损害。
这些梗死病灶面积较小,称为“腔隙”,一般判断标准为直径<1.5厘米,也有标准认为<2.0cm。常见于基底核、丘脑、内囊、脑桥的大脑皮质贯通动脉供血区。
梗死灶数量不一,可为单个,更多情况下为多个。临床上将梗死灶≥2个的腔隙性脑梗死称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针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情况的权威数据。
腔隙性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13.4/10万人,占全部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30%。
多见于中老年人,55岁之后发病率明显增高。
男性多于女性。
致病原因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多与小动脉脂质透明样变有关,与高血压、糖尿病关系密切。一般累及直径在200μm以下的远端穿支动脉由于,常常导致多发、小的、无症状的病灶和脑白质疏松。
长期高血压作用于小动脉,引起血管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及
纤维素样坏死,引起管腔闭塞,引发
腔隙性脑梗死。舒张压增高是多发性腔隙脑梗死的常见原因。
高危因素
存在以下情况者发病风险较高,建议定期体检,注意预防疾病。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熬夜、缺乏运动、高盐饮食。
家族史:家族中有人患有本病或其他脑血管疾病。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因病灶的部位、数量有所不同。
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
主要症状
纯运动型轻偏瘫:仅出现一侧面部、手臂和腿无力。
纯感觉性卒中:仅出现一侧面部、手臂和腿减退、麻木。
感觉运动性卒中:身体一侧先出现
感觉障碍,再出现轻度偏瘫。
说话含糊不清,发音不准,口吃,讲话变慢。
一侧手轻度无力,进行书写、绘画等精细动作时动作笨拙。
走路不稳、说话含糊不清、吞咽困难、喝水容易
呛咳等。
一侧肢体无力,且下肢重于上肢。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头痛、头晕、呕吐、眼前发黑等症状。
并发症
反复多次发病者,除了上述症状累积并加重,还可出现明显的精神、认知、吞咽及
运动障碍。
血管性痴呆
表现为智力衰退、记忆力下降、抑郁、淡漠、走路不稳、无法控制排尿等。
假性延髓麻痹
表现为吞咽、发音困难。
突然发生无法自控的大哭、大笑,与情绪无明显关系(强哭、强笑)。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表现为走路不稳、缓慢、起步困难等运动障碍。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出现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感觉下降、头晕、
饮水呛咳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若有每天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以将记录提供给医生。
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
是否有动作笨拙、发音含混、饮水呛咳?
有头晕、头痛的感觉吗?
症状有加重吗?有明显诱因吗?
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吗?
病史清单
是否长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熬夜、缺乏运动、高盐饮食?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本病或其他脑血管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检查、
血脂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其他检查:血管超声、血管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长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熬夜、缺乏运动、高盐饮食。
家族中有人患有本病或其他脑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动作笨拙、发音含混、
饮水呛咳、头晕、头痛等症状。
体征
医生会进行肌肉力量、肌张力、神经反射、认知及吞咽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肌肉力量检查:通过患者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判断肌肉情况。
腱反射检查:医生利用叩诊锤敲击患者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观察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病理反射检查:医生利用钝头竹签轻划患者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脚趾屈伸反应是否异常。
认知功能检查:可通过常识问答、计算、图片辨认等评估智力水平。
吞咽功能检查:观察喝水时有无
呛咳来评估是否存在吞咽问题以及障碍程度。
构音障碍检查:通过让患者说完整句子,观察是否存在音量、音调、气息方面的异常。
实验室检查
一般会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等,以便了解全身各系统状态。
生化全项检查前需保持空腹,即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
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头颅CT检查
可以检查脑部结构,明确是否存在病变,排除是否脑出血或
肿瘤。
MRI检出率明显优于CT,尤其对脑干及小脑内的腔梗病灶。
常规MRI可早期显示脑内多发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或裂隙状,直径<1.5~2.0cm。
CT平扫在急性期多难以检出,可随着病灶坏死和水肿发展逐渐显示圆形、卵圆形或小条状。
注意事项
有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心脏支架等,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CT检查简便、快捷,尤其可迅速鉴别脑出血,但检查有一定辐射量,孕妇禁忌。
认知功能评估
最常用的评估量表为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
可出现注意/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方面的能力下降。
注意事项
测试结果需考虑被测试者的受教育程度。
认知评估量表的使用和解读需要由专业人员完成,不建议自测。
鉴别诊断
脑出血
相似点:均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头痛,多有高血压病史。
不同点
脑出血多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病情进展快,头痛、恶心、呕吐多见,常出现
意识障碍。
头颅CT可快速发现颅内出血,有助于明确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点:均可出现肢体无力、头痛、呕吐。
不同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活动状态下急性起病,头痛剧烈,可有颈部僵硬、有意识障碍。
头颅CT可快速发现颅内出血,有助于明确诊断。
多发性硬化
相似点:均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面瘫等。
不同点
多发性硬化多见于中年女性为主,症状可反复发作-缓解。
头颅MRI检查病灶以
脑白质病变为主,还可伴有视神经及
脊髓病变。脑脊液中可发现特殊抗体、免疫复合物。
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似点:均可出现头晕、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
不同点
头颅CT扫描、MRI等可见颅内占位,有助于疾病鉴别。
治疗目的: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避免复发。
治疗原则:以药物治疗为主。
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降压药物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常用降压药物如下。
用药从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
抗血小板药物
无症状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者多数不需要使用,但需要结合其他病史等综合分析。
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又称抗凝剂,是防止或减少血液凝固、延长
凝血时间的药物。
可出现胃肠不适、消化道出血等不适。
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无症状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者多数不需要使用,但需要结合其他病史等综合分析。
其他药物
康复治疗
对于遗留认知、吞咽、构音及
运动障碍的患者可开展康复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
在治疗师或计算机辅助下进行个体化思维、记忆、计算和定向力能力训练,改善患者情感、行为及认知等方面的状况。
通过记数字、算数学题、做推理题等方式进行记忆力、计算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通过无食物和少量食物的吞咽训练改善吞咽肌肉的力量。
做唇、舌、咽、上下颌的运动,以增强吞咽的协调性及吞咽力量。
言语、构音功能训练
患者模仿治疗师进行听、说练习,从而改善言语能力。
训练面部、咽喉部位肌肉的运动能力,提高发音清晰度、流畅度。
运动功能训练
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床、保持坐位、站立、步行训练等。
通过站立时左右扭转躯干、两脚前后站立、原地转身、单足站立等动作,增加患者躯干的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
治愈情况
腔隙性脑梗死总体比其他类型脑梗死预后好,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
发病后1年内,70%~80%患者可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少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轻度的运动或
感觉障碍。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较单发腔隙性脑梗死复发率高,预后较差。
预后因素
梗死灶主要分布在脑干、丘脑等重要部位,梗死灶数量较多者预后不良。
原发疾病未能良好控制者预后不良。
危害性
仅遗留轻度的运动或感觉障碍者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下降。
出现大小便失禁、昼夜颠倒、躁动,加重照顾者负担。
患者可能会发生走失、跌倒、烧伤、烫伤、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意外。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每天饮食种类均衡多样,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每天食用水果、蔬菜各400克。
保证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牛奶等的补充。
减少脂肪尤其是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人造奶油、油炸食品、植脂末。
少吃糖,额外添加或补充的糖<25克/天。
出现吞咽困难、无法主动进食时可将食物搅碎成糊状或通过鼻饲管进食。
生活管理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抽烟、不饮酒。
超重或肥胖者将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对于出现
认知障碍者,可通过日记本、日历等方法帮助记忆,把日常用品固定放在家里的同一个地方。
家属应多鼓励、安慰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并为其营造平和舒适的环境,减轻不良情绪影响。
病情监测
监测血压、血糖、体重等,控制好基础病。
关注并记录肢体运动、感觉、吞咽、认知功能变化。
随诊复查
随诊时间:通常建议1~2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3~6个月复查一次。
复查项目:头颅磁共振、实验室检查,认知功能评价量表。
预防
主要通过控制基础病和生活方式干预,预防复发和进展。
积极控制基础病
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者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8mmol/L以下。
生活方式干预
不抽烟、不饮酒。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按照医生建议的方案坚持完成康复及运动训练。
将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规律作息,保持心态乐观。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