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涉及两根或两根以上不同动脉支配区
主要表现为头痛、肢体瘫痪、感觉减退、失语、意识障碍等
主要与来自心脏的栓子、大动脉粥样硬化、高凝状态等有关
急性期以静脉溶栓、手术治疗为主,恢复期以康复治疗为主
定义
多发性脑梗死一般指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特殊的脑梗死。
指一次发病中,脑内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供血系统的动脉闭塞,影像学检查可发现2处或2处以上独立、不连续的新发梗死病灶。
脑的供血系统左右侧独立,分为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和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梗死复发也可引起脑内有多个病灶,但发生机制、表现与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有所差异,不在本篇内介绍。
分型
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目前尚无权威的分型或分类,以下分类方法均来源于文献。
按梗死灶出现的动脉支配区分类
前循环主要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这些动脉的部分分支。后循环主要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及分支、小脑的供血动脉。据此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可分为以下类型:
前循环一侧大脑半球的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梗死灶同时出现在一侧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后循环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梗死灶同时出现在双侧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其他动脉供血区。
前循环双侧大脑半球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梗死灶同时出现在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前、后循环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梗死灶同时出现在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其他动脉供血区。
另外,还有一类对称性脑梗死,常发生在双侧丘脑、尾状核头、豆状核、小脑中脚梗死等部位。
根据梗死灶的面积
直径<1.5~2.0厘米的梗死灶称为腔隙性梗死。以此标准,可将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分为2型:
2型:指非腔隙性
脑卒中,即使通常所说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影像检查显病灶面积较大,常提示存在心脏或主动脉来源的栓子。
发病情况
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约240万,死亡人数约110万,脑梗死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80%。
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目前尚无权威发病数据,但有研究显示,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急性多发性脑梗占全部脑梗死的9.7%~33.8%。
致病原因
总体来说,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是血栓栓塞的标志,是由多个栓子或1个栓子的破碎引起的。
其发病原因与常规脑梗死患者类似,但各种病因的发生概率略有不同。
心源性栓塞
来自心脏、颈动脉、主动脉等大血管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主干动脉,使血管发生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
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全身因素
其他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痉挛、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
动脉粥样硬化
因血脂代谢异常,导致动脉血管内壁脂质沉积,发生粥样硬化,形成斑块,使血管狭窄。
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壁结构发生破坏,动脉出现夹层或血肿,导致血管闭塞或狭窄。
如未从其他渠道获得供血代偿,将引起脑组织缺血。
脑血管变异
少数人群存在脑血管变异,动脉供血区分布与正常有所差异。如一侧大脑后动脉正常应起源于基底动脉,属于后循环。当发生血管变异,大脑后动脉从颈内动脉发出,此时发生在颈内动脉的疾病可同时出现前循环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梗死。
药物作用
有研究报道,西地那非(伟哥)、
他克莫司可引起急性多发性脑梗死。
高危因素
存在以下情况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有心房颤动、风湿性房颤、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房颤等心脏疾病的人群。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
高龄、长期吸烟、饮酒、有脑卒中家族史。
肥胖、超重、长期缺乏运动。
主要症状
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大多表现可归于一个供血系统,类似单一病灶脑梗死。少数会表现出多个系统受累的症状,如出现左右两侧肢体力量下降,失语合并左侧偏瘫(通常为失语合并右侧偏瘫),常见表现如下:
非特异症状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畏光。
运动障碍
面部、肢体力量减弱、活动不便,如口角歪斜、不能举物、抬起费力或不能抬起、走路拖曳。
也可出现肢体完全瘫痪,不能活动。
感觉障碍
出现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对疼痛和冷热刺激的敏感性缺失最为突出。
可伴有麻木、疼痛、烧灼感、针刺感。
脑神经受损症状
受累脑神经不同,差异较大,常见表现如下:
听力下降、耳鸣、眩晕。
失语
主要是说话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影响,常见表现如下。
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不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看到一件物品时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
构音障碍
表现为发声困难、吐词不清等。
吞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排尿、排便不畅、费力;尿便不能自控,自行流出。
认知障碍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无法计算,甚至发展为
血管性痴呆。
意识障碍
嗜睡:时常自动入睡,但能被唤醒,唤醒后意识正常,停止刺激后继续入睡。
昏睡:处于较深的睡眠状态,较难唤醒。
昏迷:进入沉睡状态,不能自主活动,对疼痛、声音等外界刺激无应答。
并发症
脑水肿、脑疝
最常见的并发症,梗死部位及周边脑组织肿胀、脑体积增大。
早期症状为恶心、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或骤停、昏迷等。
出血性转化
急性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导致的出血。
表现为原有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症状加重。
消化道出血
应激反应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造成的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溃疡。
表现为解柏油样黑便和呕吐咖啡色液体。
继发性癫痫
脑组织受损后,神经细胞会出现突发性的异常放电,这可能会导致癫痫。
可表现为全身抽搐、呼吸暂停、面唇发绀、口吐白沫等。
感染
因瘫痪而长期卧床、
吞咽障碍、误吸、
咳痰无力、
排尿不畅、清洁不到位等原因,可出现肺部、泌尿系、皮肤感染。
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尿液浑浊、
皮疹、脓疱等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因肢体瘫痪,长期卧床,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
表现为
肢体肿胀、局部皮温稍高,严重者可有肢体远端坏死。
血栓脱落可引起
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嗽、
咯血等,危及生命。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出现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建议及时到神经外科就医。也可以到神经内科或介入放射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昏迷、癫痫发作、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若每天有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将记录提供给医生。
患者行动不便,病情变化迅速,需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头痛、头晕、恶心或呕吐?
有无肢体无力、麻木?
有无言语不利、发音不清?
有无嗜睡、昏睡、昏迷不醒?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冠心病、血液系统疾病、
肿瘤、免疫系统疾病?
是否存在高盐、高糖、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的情况?
有长期吸烟或饮酒史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生化全套、肝肾功能、凝血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冠心病、血液系统疾病、
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
有高盐、高糖、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的情况。
有长期吸烟或饮酒史。
临床表现
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言语
吞咽障碍、
意识障碍等。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检测是否存在基础病、发病原因、身体整体情况。
注意事项:部分项目需空腹检查、定期复查。
影像学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
发现大动脉狭窄、闭塞,评估侧支循环及监测微栓子,评估脑血液循环状况。
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狭窄及闭塞。
超声检查经济、方便、无创且可反复检查,但准确性受操作医师的经验影响较大。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
可以清楚地观察心脏结构,进而判断心房、心室内是否存在栓子、
卵圆孔未闭等病变。
将超声探头置入食管内,从心脏的后方向前近距离探查其深部结构,从而避免了胸壁、肺内气体等因素的干扰。图像较为清晰,结果较为可靠。
注意事项:咽部及食管有严重炎症、溃疡、占位等病变的患者不能做此项检查。
头颅磁共振检查(MRI)及血管成像(MRA)
MRI可发现脑内各区域的缺血、梗死,尤其适用于急性期,可在发病数小时内显示病变区域,病灶检出率优于CT检查。
MRA能动态显示血流方向,对侧支循环的显示更直观。
注意事项:
MRA检查结果可能会放大动脉的狭窄程度。
有假牙、体内有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血管成像(CTA)
平扫CT快速分辨脑梗死、脑出血。
CTA可以显示血管腔大小、形态、血流、管壁等特征,还可以清晰地观察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注意事项:
CT/CTA检查具有一定放射性,儿童、孕妇不宜使用。
CTA检查需要使用造影剂,肾功能异常患者不宜使用。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确诊房颤的主要检查之一。当怀疑患者发病与房颤有关时,都应该进行心电图检查。
房颤的特异性表现为正常
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房颤波(f波),频率可达350~600次/分。
QRS波群节律完全无规律,导致R-R间期绝对不规则。
注意事项:如果常规心电图未出现异常表现,可能还需要进行24小时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
鉴别诊断
脑出血
相似点:均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
不同点:脑出血发病更急,数分钟或小时内症状达到高峰,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CT检查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脑脊液可有血性,血压增高明显。
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似点:均有头痛、头晕,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
不同点:颅内占位病变以脑肿瘤、
脑囊肿常见,虽可急性发作,但多以慢性渐进性病情发展。
多发性硬化
相似点:均可出现肢体无力、麻木、面瘫等。
不同点:
多发性硬化多见于中年女性为主,症状可反复发作-缓解;头颅MRI检查病灶以
脑白质病变为主,还可伴有视神经及
脊髓病变。脑脊液中可发现特殊抗体、免疫复合物。
治疗目的: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避免复发。
治疗原则:急性期以静脉溶栓、手术治疗为主,恢复期以药物和康复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排便费力时可给予缓泻剂疏通大便。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
压疮。
使用长弹力袜、充气压迫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热时可辅以物理降温,可用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静脉溶栓治疗
用药目的: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常见药物为阿替普酶(rt-PA)。
注意事项:
要求发病时间短,仍处于溶栓时间窗(发病后4.5小时内)。
多发性脑梗死本身并不属于溶栓禁忌证,但如合并凝血障碍、
肿瘤等基础疾病,溶栓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用药目的:预防新
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增殖扩张,降低复发风险。
注意事项:
未能溶栓治疗的急性期患者应在48小时之内尽早服用阿司匹林(150~325mg/d)。
阿司匹林可出现
消化道出血、过敏等副作用,此时可使用氯吡格雷代替。
降脂药物
治疗目的:调节血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脱落风险。
注意事项:
神经保护治疗
用药目的:改善脑微循环,减轻脑损伤。
注意事项:
注意监测心律、肝肾功能。
重度肾功能衰竭禁忌使用。
其他药物治疗
基础疾病治疗:高血压患者可使用拉贝洛尔、
尼卡地平、
硝苯地平等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可使用
胰岛素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可使用泼尼松、
地塞米松、免疫球蛋白等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脑梗死
对于有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脑疝的患者,手术可逆转占位效应、减轻脑组织移位、降低颅内压并改善脑灌注压,从而预防进一步脑损伤。
常用术式包括去骨瓣减压术、血运重建、内减压术。
注意事项:
有出血转化时可同时进行血肿清除术。
手术治疗房颤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不耐受,有明显心脏症状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常用术式包括射频消融手术、迷宫手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等。
康复治疗
与常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类似,在病情稳定后根据所出现的功能障碍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
运动疗法
肢体功能训练
卧床期间在治疗师辅助下活动上、下肢,以能耐受为度,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肌肉紧张、僵硬,保持关节活动范围;当患者具备一定运动能力,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床、保持坐位、站立、步行训练等。
感觉功能训练
以对皮肤、关节施加刺激,如触摸、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挤压、负重等。
呼吸功能训练
进行深呼吸、吹气球、咳嗽和腹式呼吸等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通过改变进食姿势,调整食物性状等,吞咽少量食物等训练缓解吞咽障碍。
言语、构音功能训练
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训练患者做出正确回应,改善言语能力;训练面部、咽喉部位肌肉的运动能力,提高发音清晰度、流畅度。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记数字、算数学题、做推理题等方式进行记忆力、计算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进行穿衣、起居、进食、盥洗、处理大小便等实际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物理因子治疗(理疗)
通过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等方式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中医治疗
与常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类似,常以清热化瘀、解毒通络、化痰通腑、醒脑开窍法等为原则。
此外还可配合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
治愈情况
总体来说,急性多发性脑梗死预后较单一病灶梗死灶差,脑梗死再发、复发风险较大。
预后主要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并非梗死灶的数目。
肿瘤、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基础疾病情况也会影响预后。
危害性
肢体瘫痪、认知、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出现
意识障碍的患者可能长期无法改善,有些可能成为植物人。
严重而不可逆的残疾状态可带来巨大的
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及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多用少盐、少油的烹调方式,如蒸、煮、拌、水溜、煨等,易于消化和吸收。
多进食蔬菜、水果及全谷类,蔬菜烹饪时可适当减少时间或凉拌。
避免食用含盐多的食物,如咸肉、咸菜等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饮料,如辣椒、咖喱、咖啡、浓茶等。
对于吞咽困难者,需按照医生开具的饮食处方,食用泥状或糊状食物。
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凝血等各项指标达到理想范围内。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舒畅心情,避免因情绪波动过大导致血压波动,引起脑缺血加重。
心理支持
患者自身尽量减少焦虑情绪,保持稳定、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的恢复有所帮助。
家人多关心患者,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从业人员的帮助。
病情监测
每天监测意识状态、肌肉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的变化。
监测并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凝血。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消化道出血,应观察有无腹痛、大便发黑。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
对于未发病者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发生多发性脑梗死。
戒烟戒酒,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加强运动。
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注意低盐、低脂、控糖。
肥胖和超重者应减轻体重。
对于已发病者
在上述预防措施基础上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避免复发。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华法林等。
手术干预: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