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膜壳绦虫病是由短膜壳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临床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失眠等。口服吡喹酮,疗效可达98.5%,还可采用槟榔煎剂,
氯硝柳胺或
甲苯达唑等,须连续治疗3~5天。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灭鼠,做到食前便后洗手,食具消毒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短膜壳绦虫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吻突,顶突有20~30个头钩。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约在感染后1个月发育为成虫产卵。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
成虫与幼虫大量感染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以头节附着于肠黏膜上,其固着器官和微毛对人体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黏膜炎症、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
淋巴细胞与
中性粒细胞浸润。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本病反复自身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感染。当体内出现大量的虫体可造成
肠梗阻,偶致肠穿孔,多并发阑尾炎。短膜壳绦虫感染还可引起免疫反应,机体出现
免疫球蛋白A(IgA)、
免疫球蛋白G(IgG)、
免疫球蛋白M(IgM)、
免疫球蛋白E(IgE)有不同程度上升。提示机体的免疫力与该病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
感染轻者一般无症状表现。感染严重者可出现:
1.胃肠症状
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便溏或便结、体重减轻。症状表现与
十二指肠溃疡相似。儿童感染后可出现食欲改变、
发育迟缓。
2.神经症状
可有头痛、头晕、乏力、烦躁和失眠,神经过敏,甚至惊厥等。绦虫若侵入脑部可致癫痫、
颅内压增高,精神失常等。
3.皮疹
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4.血液系统症状
1.常规检查
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可采用玻纸拭抹法检查肛门周围虫卵检查。虫卵数稀少者可用
氯化钠或硝酸钠饱和液漂浮法浓集,取表面液体镜检,但漂浮浓集法的阳性率较低。
2.血象检查
轻度感染患者血象检查正常。外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略增多。
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即可确诊。肛门拭子涂片检查肛门周围虫卵。采用漂浮法浓集法取表面液体镜检。
吡喹酮,口服,疗效可达98.5%,还可采用槟榔煎剂,
氯硝柳胺或
甲苯达唑等,须连续治疗3~5天。
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灭鼠,做到食前便后洗手,食具消毒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