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性头痛

更多功能

低颅压性头痛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
概述
低颅压性头痛是指脑脊液压力降低(<60㎜H2O)导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常表现为坐起或站立时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平卧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急诊科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与体位相关的头痛,坐位或站立位时头痛明显,可伴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眩晕、失衡、颈部疼痛或僵直等,平卧后头痛缓解。
危害
症状明显者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可因低颅压引起动眼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舌咽神经等颅神经损害。
检查
体格检查、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CT、MRI、PET等。
诊断
具有体位性头痛的特点者可疑诊低颅压性头痛,结合CT、MRI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以诊断。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以改善症状为主,有病因者去除病因,不能内科治疗或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治愈性
多数低颅压性头痛呈自限性,大多数预后良好。
饮食建议
清淡、低糖饮食,宜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饮用咖啡促进脑脊液分泌。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