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登革病毒引起、由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为高热,头、眼眶、肌肉和关节等疼痛,伴有皮疹、出血,严重时可有休克
病因为登革病毒感染
主要为对症治疗
定义
登革热是感染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经埃及伊蚊传播。
分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典型登革热和
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发病情况
流行地区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岛屿上最常见。
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70年之前,只有9个国家发生过重症登革热流行。
目前该病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首次登革热流行在1978年,流行地为广东省佛山市。
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我国登革热出现病例的省份逐渐向北扩展。
疫情情况
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登革热,世界上曾多次发生地区性流行。
随着疾病向新的地方蔓延,不仅病例数量出现上升,而且还在发生暴发性疫情。
估计50万例严重登革热患者每年需要住院治疗,且估计每年有2.5%的病例死亡。
致病原因
登革热的病原体为登革病毒,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3个方面。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1日至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传播途径: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并且会二次感染。
发病机制
登革热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病毒因素、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细胞因子风暴、宿主遗传因素及自身免疫性相关。
重症登革热主要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得在热退期血浆大量进入腔隙,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引发休克。
登革热的潜伏期(感染而未发病的时间)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潜伏时间长短与侵入病毒量有关。
发病后,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症状有所差异。
典型登革热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病情发展最严重时期)和恢复期。
急性发热期
发热
突发
高热,体温迅速达39℃以上,持续2~7日后突然降至正常,可伴有畏寒。
可有双峰热型,又称马鞍热型,即部分患者在病程的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
可有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儿童起病缓慢,热度较低,发热时可伴有头痛、
背痛、肌肉关节疼痛,眼眶及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
皮疹
发病后2~5日内出现。
皮疹最初发生在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发展到颈、四肢,面部也可能会出现。
皮疹表现为
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
斑疹,按压褪色,严重者表现为出血性皮疹。
稍有瘙痒,部分人可有奇痒。
皮疹可持续3~4日,多与发热同时消退,也有体温下降后皮疹更明显者。
出血
于发病后5~8日,25%~50%病例可出现多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
女性可有阴道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度触摸痛。
其他表现
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胃纳不佳、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和上胸部皮肤潮红。
可出现脉搏相对缓慢,严重者可有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登革热重症化表现
黏膜出血。
出现昏睡或烦躁不安。
极期(病情发展最严重时期)
病程3~7天内出现,体温下降至37.5~38℃或以下,可出现胸腔积液、腹水等,具体表现如下。
休克
病程4~5天内出现,一般持续12~24小时。
烦躁不安,昏睡、四肢厥冷,脸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
体温下降,呼吸快、不规则。
脉搏细弱,脉压进行性减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
病程中可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可在4~10小时内死亡。
出血
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
皮肤出现大批
瘀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多脏器功能受损
可出现重症肝炎、
脑炎、心肌炎或严重出血症状,如黄疸、昏迷、心悸、胸痛、脉搏微弱等。
恢复期
在病程5~7天,极期后的48~72小时出现。
发热消退。
食欲恢复。
病后常感到虚弱无力和抑郁。
部分患者可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重症登革热
严重出血
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休克
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按压指甲或局部皮肤使其变白后再迅速放松,血液重新充盈所需要的时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不到,或血压测不到等。
严重的器官损害
肝脏损伤、
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如胸痛、心悸、少尿或无尿、昏迷等。
并发症
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功能衰竭
心慌、胸闷、气急、四肢湿冷、口唇发绀(皮肤黏膜青紫)。
脑炎
急性肾衰竭
少尿或无尿,严重水肿。
中毒性肝炎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019
登革热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如果出现
皮疹,按压褪色,或者是出血性皮疹,可以就诊于皮肤科,确诊后转至感染科治疗。
感染科
发病前去过登革热流行地区,或周围有确诊病例,并出现发热、皮疹、出血、肌肉痛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
高热、惊厥、严重出血、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四肢湿冷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常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可能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建议穿着宽松,尽量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提前告知医生。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皮疹?出现多久了?皮疹出现部位的顺序是怎么样的?
是否有关节痛、肌肉痛?
是否有鼻腔、牙龈、阴道出血?
病史清单
是否近期被蚊虫叮咬?
近两周是否去过登革热疫区?
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缺陷病,或免疫力低下?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心脏彩超,胸部CT,头部CT和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019
登革热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在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或2周内到过流行区。
居住或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出现登革热病例。
临床表现
在流行季节有突然起病,发热,有肌肉、骨关节痛。
颜面潮红,脉搏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到出疹期更明显。
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1/4~3/4的人可有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尿常规
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凝血检查
可见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
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
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确诊登革热的金标准,在疾病早期,有较高敏感性。但临床上很少开展。
血清免疫学检查
以往未患过本组病毒疾病,血清学试验抗体效价较高,或恢复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均有助于诊断。
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临床诊断。
若发病早期检出IgG表明有急性感染,滴度≥1:80具有对诊断有参考意义。
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可作为确定诊断依据。
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感染后5~6小时即可诊断。
病毒感染2日内即可对病毒进行分型。
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
可用于登革热的快速、早期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CT检查
B超检查
心脏B超可有心肌搏动减弱,严重者心脏扩大,左心射血分数降低。
心电图检查
可有传导阻滞及非特异性
ST段抬高,T波倒置,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等。
鉴别诊断
鉴别疾病
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低明显的,应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鉴别方法
流行病学、血清学试验和核酸检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目的和原则
目前登革热无特效疗法或特效药物。
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及疫情传播。
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守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根据疫情流行规模,如果出现疫情暴发,症状较轻且无重症高危因素者,可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居家隔离治疗,住有防蚊设备的隔离房间。
如果症状较重或有重症高危因素,建议住院隔离、观察和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体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无出血倾向,才可适当活动。
注意清洁口腔和皮肤,保持粪便通畅。
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糖且易消化的流质、半流食物,例如可以将适量蛋白粉、面条汤、果汁、蔬菜汁等搭配食用。
多饮水,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对症治疗
降低体温
对
高热患者应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然后可给予乙酰氨基酚,可有镇痛、解热。
对于镇痛退热药物要遵医嘱慎重使用,如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萘普生、布洛芬等。
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早期静脉补液治疗可有效减少休克发生的可能,降低疾病严重程度。
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
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止血
有出血倾向者,给予
卡巴克洛、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出血量大时可输全血或血小板。
镇静止痛
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药物,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服用。
抗休克治疗
重型登革热患者应注意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初始液体复苏治疗以等渗晶体液为主。
如上述治疗后无效或休克程度更严重,加用胶体溶液,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酸碱失衡进行及时纠正。
通过液体复苏治疗血压仍无法维持时,可能会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严重出血造成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和全血等。
治愈情况
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病程多在7~10天之间。
重症和非重症患者的预后有差别。
非重症患者死亡率极低,多在1%以下,如果患者为老年人并有严重动脉硬化或出血等并发症者,预后相对较差。
重症登革热有较高的死亡率,如出现顽固性休克、严重出血或脑膜脑炎,死亡率可高达10%~40%之间。
危害性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宜摄入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可选择奶类、豆制品、蛋类、瘦肉等。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食物,补充维生素。
作息管理
发热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促进恢复。
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
预防
保持环境卫生,减少蚊虫滋生
家庭储水容器应当盖上盖子,并每周清空和清洁。
对室外储水容器使用杀虫剂,包括杀灭虫卵的杀虫剂。
家中的花盆等容器中,不要有积水。
下雨天对地面、在盆、缸、罐、岩洞等容易出现积水的地方要及时清理干净,必要时喷洒杀蚊剂,降低蚊虫密度。
个体日常防护
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家庭使用纱门、纱窗、蚊帐、蚊香等,夏天睡在空调房间。
穿着长袖、长裤,不在野外露营。
个人注意使用防蚊驱蚊液、防蚊贴等,防止伊蚊叮咬。
白天外出时,裸露皮肤使用含有有效浓度
避蚊胺的驱蚊剂。
注意饮食均衡,营养搭配,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者,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