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所有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统称
一般无症状,少数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
主要由胆固醇代谢障碍、胆囊结石或慢性炎症引起
无症状、无癌变者定期复查,必要时行胆囊切除术
定义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所有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统称。
由于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
分类
根据病理性质分类
肿瘤性息肉(真性息肉)
包括
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
血管瘤、
脂肪瘤、
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非肿瘤性息肉(假性息肉)
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还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黏膜或胰腺组织等。
发病情况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常见病之一,国内人群发病率约为1%~9%,占胆囊切除手术病例的4.2%~12.3%。
我国成人体检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检出率为4.2%~6.9%。
致病原因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由以下因素引起。
胆固醇代谢障碍
胆固醇代谢障碍,可导致胆囊腔内胆固醇析出,从而引起胆固醇性
息肉。
胆囊结石或慢性炎症
合并
胆囊结石或
慢性胆囊炎时,由于长期的炎性刺激,胆囊黏膜的增生可形成炎性息肉,一般呈多发。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风险,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胆固醇代谢可能存在异常,容易导致胆固醇性息肉的出现。
饮食不规律
饮食不规律尤其是不重视早餐,容易导致胆汁淤积于胆囊内,从而刺激胆囊壁产生
胆囊息肉。
胆囊结石、胆囊炎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互为促进因素,均可不断刺激胆囊壁,从而产生胆囊息肉。
常年饮酒
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
喜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人群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
Ⅱ型糖尿病合并血
总胆固醇及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增高时,发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概率也明显增高。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无明显症状,多为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
少数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极少数可引起
梗阻性黄疸。
主要症状
右上腹疼痛
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或合并有
胆囊结石时,可出现右上腹疼痛。
一般出现在餐后,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常为绞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腹痛可伴随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发热
胆囊息肉可合并有
胆囊炎、胆囊结石,继发细菌感染时,可以引起发热。
其他症状
黄疸
当
息肉堵塞胆囊管时,可以导致
胆囊肿大,肿大的胆囊压迫胆道后可以出现皮肤、巩膜发黄。
当息肉脱落(主要是胆固醇性息肉)进入胆总管后,可能导致胆总管堵塞,引起皮肤、巩膜发黄。
并发症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脱落、堵塞胰管出口引起
急性胰腺炎。
也可因胆固醇代谢障碍,形成胆囊结石、
慢性胆囊炎,长时间存在还可以恶变形成
胆囊癌。
急性胰腺炎
当息肉脱落进入胆总管,可能导致胆管与胰管共同出口堵塞,从而导致胰液引流不通畅,引起急性胰腺炎,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胆固醇代谢障碍患者,胆固醇析出后除可能形成息肉外,还可以形成胆固醇结石。
合并有慢性胆囊炎患者,因长期炎性因素的存在,导致胆囊壁功能受影响,可能出现胆汁淤积,从而形成胆囊结石。另外若合并有
胆道感染,可改变胆汁成分,从而利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
对于本身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结石、严重、息肉三者相互促进,加重病情。
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饱胀,伴
嗳气(打嗝)、呃逆等消化不良症状以及
胆绞痛。
胆囊癌
腺瘤样息肉癌变概率较高,尤其是合并有胆囊结石、直径大于1厘米,没有蒂或蒂较宽,单发的息肉、胆囊壁不规则增厚、息肉轮廓不规则或短期内有明显增大的息肉,恶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胆囊癌起病较为隐匿,多无特异性表现,临床表现多为腹痛、恶心、呕吐、
黄疸和体重减轻等。
就医科室
肝胆外科
当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
黄疸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普外科
出现上述症状时,也可就诊于普外科。
急诊科
当出现
高热、全腹部疼痛、血压降低、休克等危急症状时,建议立即就诊于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服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症状,不利于明确诊断。
就医前建议空腹6~8小时。
出现右上腹疼痛时,建议暂时禁食,以免引起症状加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
症状与进食是否有关系?
病史清单
饮食是否规律?是否常年喜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是否常年饮酒?
是否身体常年处于超重状态?平时体检是否发现有血糖、血脂的异常?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血脂、血糖。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内镜超声、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造影检查。
病理检查:超声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痛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
促消化药物:如复方消化酶
抗生素药物:如头孢呋辛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常年饮食不规律,尤其有不吃早餐史。
常年有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史。
有常年饮酒史。
BMI常年处于超重、肥胖状态;有
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病史。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无明显症状,多为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
梗阻性黄疸。
辅助检查
一般情况下,选择腹部超声检查即可确诊,以下检查可以明确病因、辅助治疗。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血脂、血糖。
肝功能检查了解是否有炎症或胆道堵塞导致的肝功变化。
影像学检查
包括腹部超声、内镜超声、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造影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形态、部位、回声特点、与胆囊壁的关系等。可初步帮助诊断息肉样变是真性
肿瘤还是假性肿瘤,是否符合手术指征,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多用于对是否出现癌变等情况进行鉴别;可以帮助判断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周围组织的关系,可帮助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性质。
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检查息肉的血流情况,有助于鉴别肿瘤性和非
肿瘤性息肉,为是否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病理检查:
包括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在体外无创检查无法判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否出现恶变时,可选择穿刺活检术辅助诊断。
但因存在继发出血、癌变时可通过针孔传播的可能性,应谨慎选择。
鉴别诊断
胆囊息肉样病变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胆囊癌、胆囊结石混淆,需要鉴别。
胆囊癌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
不同点
腹部超声或CT上表现为是存在丰富血供或者是胆囊壁不规则增厚,部分胆囊癌可发现侵犯周围肝脏,而息肉并无以上表现,有助于鉴别。
胆囊结石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右上腹腹痛。
不同点
胆囊结石疼痛剧烈,常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
在腹部超声检查时因密度更高,可出表现出强回声伴声影,并且可随体位变化在胆囊腔内移动,有助于鉴别。
治疗目的:根治疾病,缓解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防止癌变。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辅以非手术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
如无恶变危险因素,也无临床症状,则不需治疗,应每3~6月超声检查一次,观察大小等变化。
如存在恶变危险因素,且有明显症状,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
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多吃水果蔬菜。
适当运动:适度参加运动,量力而行。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
出现右上腹疼痛时可短期应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缓解疼痛症状。
注意事项
长期口服用药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或者
皮疹、肝肾功能损伤等其他不良反应,外用药物可能引起过敏、皮疹等不良反应。
查明病因后可用止痛药缓解腹痛,不可盲目用药。
溶石利胆类药物
能够促进胆汁酸分泌,降低胆汁中的胆固醇。
注意事项
长期服用该药物可引起腹部不适、腹痛、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也可引起像颜面浮肿、荨麻疹、喉头水肿这样的过敏反应。
降胆固醇类药物
注意事项
该药可引起
肌痛、
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等肌毒性表现,还可引起转氨酶升高的肝毒性表现。
肝功能异常者、肌病患者、孕期哺乳期和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女性患者禁用。
抗生素类药物
用于控制细菌感染,缓解胆道系统感染症状。
注意事项:用药前需明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必要时做药物过敏试验。药物过敏者禁用。
手术治疗
主要依靠是否有症状、恶变来判断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适应证
直径>1cm者。
影像学检查测出血流信号者。
直径<1cm,出现症状或合并
胆囊癌危险因素(年龄>50岁、息肉增大超过2mm、胆囊壁增厚>3mm)者。
手术方式
注意事项
胆囊切除术后需取标本送病理,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术后保持切口干净、清洁,定期换药。
术后应该清淡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饮酒。
治愈情况
未治疗一般不能自愈。
非手术治疗者,
息肉可长期稳定存在,预后尚可,但有恶变可能。
未恶变者,手术治疗后能使疾病得到根治,预后良好。
发生癌变,如发现及时,病变处于黏膜层时,手术后预后良好。
部分息肉发生癌变,发现时已经出现转移,预后较差。
危害性
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尤其是
高脂血症、肥胖患者)有可能诱发
急性胰腺炎,严重者导致坏死性胰腺炎,危及生命。
部分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
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可长期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等症状,手术治疗后可缓解。
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后侵犯周围组织或出现转移时,即使术后,5年生存率仍旧不理想,可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存期。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膳食,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规律饮食,切勿暴饮暴食。
可适当补充含钙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鸡蛋等。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戒酒。
日常管理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保证休息。
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运动方式。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有无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
黄疸等症状。
注意影像学检查是否有
息肉最大直径变化、息肉增大、胆囊壁增厚等情况。
若采取手术治疗,应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是否有局部红肿、发热、疼痛加重、流脓等感染症状。
随诊复查
随诊时间:需要按照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一般非手术治疗,建议症状变化时随诊,并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若采取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1、3、6、12月后进行复查。
预防
规律饮食,尤其重视早餐,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清淡饮食,避免饮酒。
肥胖者尤其糖尿病、
血脂异常者应当积极控制体重及饮食,将体重及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必要时服用降糖、降脂药物。
定期体检,行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