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寄生虫病是寄生虫进入胆道后引起一系列特殊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见的胆道寄生虫有蛔虫和中华分支睾吸虫。
1.正常寄生在小肠的蛔虫,由于寄生环境发生变化,如饥饿、
高热、胃酸降低、胃肠功能紊乱、驱虫不当、妊娠等,上行到胆道内引起疾病。
2.中华分支睾吸虫在南方流行较广,人进食被中华分支睾吸虫虫卵污染的生鱼、虾后,中华分支睾吸虫囊蚴经胃液作用后于十二指肠脱囊,幼虫循胆总管至肝内胆小管发育成长引起疾病。
1.
胆道蛔虫病的患者表现为:①阵发性绞痛,疼痛位于剑突下,呈阵发性,突发突止。发作时患者辗转不安,大汗淋漓;缓解时患者多平静如常。这是蛔虫钻入胆道后引起奥迪(Oddi)括约肌痉挛所致。②当虫体完全进入胆道后,绞痛可消失或转为持续性胀痛不适。③检查时剑突下或偏右有深压痛,但无明显肌紧张和
反跳痛。④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时,患者出现畏寒、发热、
黄疸,甚至有胰腺炎、
肝脓肿、
胆道出血等表现。
2.胆道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的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及肝脾大、肝硬化等。
1.白细胞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粪便中检出蛔虫卵有助于诊断
胆道蛔虫病。此外,B超、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也可协助诊断胆道蛔虫病。
2.胆道中华分支睾吸虫病无特异性检查。
1.
胆道蛔虫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腹痛剧烈而体征较轻,疼痛突发突止,病前有驱虫史或呕吐蛔虫史,可做出诊断。
2.胆道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史。
胆道寄生虫病的处理重在防治,一旦发病,应予以镇痛、解痉、驱虫、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如胆道完全性梗阻、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胆道出血、
肝脓肿等)时,考虑手术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