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是糖与血红蛋白反应的产物,可反映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用于筛查和辅助诊断糖尿病,监测和评价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情况
指标升高见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指标降低见于溶血性贫血、低血糖症等
结果异常需要就诊内分泌科,行血常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
定义
糖化血红蛋白(GHb,HbA
1c)一般特指其中的HbA
1c成分,是血中
葡萄糖与红细胞
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不易分解,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主要用于筛查和诊断糖尿病,监测和评价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情况。
HbA1c:4.3%~6.5% (23~48 mmol/mol)
温馨提示
贫血、
血红蛋白异常疾病、肾功能衰竭等,HbA
1c结果可能受到影响,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对于普通人群,HbA1c在5.7%~6.4%时,需要就诊内分泌科,医生会就饮食、日常锻炼和生活方式等提供建议,以减少患糖尿病的机会或延缓糖尿病发作。检查发现HbA1c大于6.5%,要及时就诊内分泌科,排除糖尿病。
对于
2型糖尿病患者,HbA
1c如果高于7%,需要积极就医,调整药物剂量。
仅检查HbA1c时不需要空腹。
不同仪器、不同检测方法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目前标准化的方法是高压液相法(HPLC),且通过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计划。
指标升高
HbA1c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称为HbA1c高,报告单上常用“↑”标识。
一般是指成人HbA1c>6.5%(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
危害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导致
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容易使全身器官组织发生缺氧。
HbA
1c升高提示血糖控制不佳。HbA
1c越高,血糖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除了有糖尿病相关症状,如体重下降、消瘦、视力模糊外,还可累及肾脏、心脏、视网膜等器官,造成肾功能减退、
心力衰竭,影响生活质量。
如果妊娠期出现糖尿病,可影响母儿健康。妈妈会出现高血压、流产、羊水过多等;孩子可出现巨大胎儿、胎儿畸形、
新生儿低血糖等。
诊疗建议
偶然发现HbA
1c升高,无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就诊内分泌科,医生可能会结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
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明确诊断及做出评估。
如果同时伴有消瘦、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医生结合空腹血糖、
随机血糖等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明确糖尿病者,HbA1c升高提示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血糖监控,调整降糖药物剂量。
2型糖尿病患者,最小量或常规药物治疗者需要每年测3~4次HbA
1c。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糖尿病者需要每1~2个月检测1次HbA
1c。
规范治疗有效时,血糖控制良好,HbA1c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HbA1c没有下降,提示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维持健康饮食习惯,控制总能量的同时,合理饮食调配,少进糖食、根茎类蔬菜,适当限制水果,增加粗纤维食物。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鱼类,少进动物内脏类食物。要避免饮酒、吸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指标降低
HbA1c低于参考范围下限称为HbA1c降低,报告单上常用“↓”标识。
一般是指成人HbA1c<4.3%(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病理性原因
危害
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本身对人体无危害。其危害主要来自导致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原发疾病,如贫血、肾衰等。
患有贫血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肾功能衰竭者,可引起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发生各种并发症,出现一系列症状。
诊疗建议
偶然发现HbA1c降低,无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就诊内分泌科、血液科,医生会结合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定期复查。
如果糖尿病患者检查发现HbA1c低,需及时就诊内分泌科,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的用量及治疗方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贫血者,会进一步明确贫血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治疗有效时,HbA1c会逐渐升高,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HbA1c及其他指标没有变化,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糖尿病者,需要维持健康饮食习惯。控制总能量的同时,合理饮食调配,少进糖食、根茎类蔬菜,适当限制水果,增加粗纤维食物。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鱼类,少进动物内脏类食物。要避免饮酒、吸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