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

更多功能

大肠息肉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是指由大肠黏膜上皮表面突出到肠腔的良性隆起状病变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便血、腹痛、息肉排出体外、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炎症性肠病等有关
以内镜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治疗
定义
大肠息肉是指任何从大肠黏膜上皮来源,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状病变。
可单发也可多发,息肉较小时,大多无症状表现。随着息肉生长,部分患者可有腹痛、 腹泻、 便血,大便中含有黏液, 或伴有里急后重感等。
分类
根据Morson组织学分类
肿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少见的类型还包括腺瘤病。
错构瘤性息肉:组织正常,但出现结构异常的肠腔隆起状病变,常见的类型包括Peutz-Jephers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综合症、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炎症性息肉:是黏膜受炎症刺激时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常见的类型包括炎症性息肉、假息肉病。
增生性息肉:是黏膜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黏膜增生而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常见的类型包括增生性息肉、黏膜肥大性赘生物等。
结肠镜下山田分型
山田Ⅰ型:广基的隆起。
山田Ⅱ型:半球状隆起。
山田Ⅲ型:有亚蒂隆起。
山田Ⅳ型:有明显的蒂形成。
发病情况
大肠息肉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在10%~66%不等。
大肠息肉多见于中老年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75%。男性多于女性,约2:1。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