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性肠炎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又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等。大肠埃希菌性肠炎是引起患者腹泻的第二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因感染的菌型、侵袭部位及机体抵抗力等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一般轻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减退、腹泻。中型患者除具有轻型患者的表现外,常伴有恶心、呕吐、轻度脱水及
酸中毒症状。重型患者除具有肠道症状外,常伴有中、重度脱水及酸中毒症状,甚至出现急性肾衰竭。大肠埃希菌性肠炎的治疗主要是液体疗法、抗感染治疗及微生态疗法。
大肠埃希菌性肠炎的病因是肠道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作为人及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一般是不会致病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感染,导致大肠埃希菌性肠炎。目前已证实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6种,包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ggEC)及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不同地区的致病菌型有所不同,在我国主要为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性肠炎具有传染性,传染源主要是大肠埃希菌性肠炎患者及病原携带者,传染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或摄食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本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大肠埃希菌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因感染的菌型、侵袭部位及机体抵抗力等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
(一)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ETEC)
多发生在夏季。潜伏期1~2天,起病急。轻型患者症状轻微,一般排泄几次稀便后即可痊愈。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发热、呕吐、频繁腹泻等症状,腹泻量多,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样,部分患者可出现脱水、
电解质紊乱及
酸中毒。重症患者表现为持续
高热,每日腹泻10次以上,常为黄绿色
水样便,多伴有恶心、呕吐,呕吐量大者可出现明显脱水及酸中毒症状,甚至出现急性肾衰竭。
(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EPEC)
主要临床表现与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相似,包括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及酸中毒症状。
(三)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EIEC)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起病较急,表现与
细菌性痢疾十分相似,主要为高热、频繁腹泻,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多伴有恶心、呕吐、里急后重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四)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EHEC)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型患者仅有轻度腹泻、腹痛。重症患者表现为剧烈腹痛、频繁腹泻,粪便呈黄色水样便或血水便,有特殊臭味。一小部分婴幼儿和老年患者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五)黏附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EAEC)
黏附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急性期表现与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相似,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黏附性大肠埃希菌性肠炎可引起迁延性腹泻,腹泻持续超过14天,可出现脱水及酸中毒症状,后期可引起肠吸收不良、营养不良等。
(一)粪便培养
采集新鲜、有脓血或黏液的粪便进行检查。一般可使用BAP、SS、MAC/EMB培养基培养。大肠埃希菌在MAC培养基上为红色菌落,在EMB培养基上为紫黑色菌落。如符合大肠埃希菌生化特性,可以判断为大肠埃希菌肠道感染。
(二)菌型鉴定
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主要通过ST及LT肠毒素检测,常用方法有Biken试验、ELISA、葡萄球菌副凝试验等免疫学方法,DNA探针、PCR扩增等基因检测,以及血清O:H分型。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主要通过血清O:H分型、DNA探针及PCR扩增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特点是eae基因检测阳性、EAF质粒检测阳性,肠毒素检测阴性。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主要通过血清O:H分型,豚鼠角膜试验、HEP-2单层细胞侵入试验等毒力试验,以及DNA探针、PCR扩增等方法检测侵袭性大质粒。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与
细菌性痢疾十分相似,但可以通过醋酸钠、
葡萄糖铵及黏质酸盐试验进行鉴别,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均为阳性,志贺菌均为阴性。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主要通过血清O157∶H7分型,以及DNA探针及PCR扩增检测stx基因、eae基因及pO157质粒等。
集聚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主要通过HEP-2细胞黏附试验及EAggEC大质粒检测等。
有直接接触大肠埃希菌性肠炎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以及摄食污染水源或食物等病史,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脱水及
酸中毒等症状。粪便分离培养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菌型鉴定确定为某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即可明确诊断。
大肠埃希菌性肠炎的治疗原则是预防及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主要治疗方法有液体疗法、抗感染治疗、微生态疗法及饮食治疗。
(一)液体疗法
严重呕吐或腹泻者,由于脱水较多,要予以补液,通过口服药物和静脉补液的方法,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预防严重脱水及
酸中毒。
(二)抗感染治疗
需根据
粪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有
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
诺氟沙星、
阿米卡星、
多黏菌素E、
氨苄西林、
新霉素等。
(三)微生态疗法
微生态疗法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口服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药物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需氧芽胞杆菌制剂等。
(四)饮食疗法
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而肠粘膜损伤的恢复、发热时代谢旺盛、侵袭性肠炎丢失蛋白等因素使得营养需要量增加。如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可致病情迁延不愈。故应强调继续饮食,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食物应根据疾病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饮食习惯进行合理的调整。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 h(不禁水),尽快恢复母乳及原来已经熟悉的饮食。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 次,共2 周。
大肠埃希菌性肠炎可引起患者频繁腹泻、呕吐,病情较重者可出现脱水及
酸中毒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治疗不及时,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酸中毒、
低钾血症、溶血尿毒综合征等,病情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肌麻痹、
肠麻痹、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危及生命。严重感染可致婴幼儿死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