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急性发作的症状严重的神经血管性头痛
主要表现为频繁发作的单侧眼周剧烈疼痛
以吸氧和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
好发于男性,发病年龄以20~40岁居多
丛集性头痛是什么
定义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疼痛具有部位固定性、发作周期性。
头痛多固定于一侧眼眶及周围,几乎发生于每日同一时间,常在晚上发作。
头痛在短时间内频繁、成串发作,故名丛集性头痛,发作期称为丛集期。
分类
根据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可分为以下2种类型。
发作性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发作持续7天~30天,1年内反复发作。
头痛缓解期至少持续1个月。
慢性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至少1年内无缓解期,或缓解期小于1个月。
发病情况
我国每10万人中约有48人患本病。
发病年龄以20~40岁居多。
男性多于女性,患病人数约为女性的6倍。
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是一回事吗?
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在发病情况、症状表现上各有特点。
偏头痛远较丛集性头痛常见,女性多见,而丛集性头痛则是男性多见。
偏头痛的疼痛程度通常远较丛集性头痛轻,但持续时间多超过4小时,无明显的节律。
丛集性头痛疼痛剧烈,一般不超过3小时,具有年周期节律和日周期节律,缓解期通常长达数月至数年。
丛集性头痛发作如何快速止痛?
丛集性头痛发作疼痛剧烈,首选止痛治疗包括吸氧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口服起效慢,因此常用皮下注射
舒马曲坦、舒马曲坦及佐米曲普坦喷鼻。药物疗效较好,但24小时之内最多只能给药2次。
吸氧治疗:使用面罩吸入高流量纯氧,15~20分钟,通常5分钟内起效,30分钟内疗效明显,对大部分患者有效,尤其适合有用药禁忌或当天频繁发作的患者。
丛集性头痛能手术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丛集性头痛可进行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及手术治疗,但疗效尚不确切。
神经阻滞治疗:常见枕神经封闭治疗,在头痛同侧枕大神经处注射泼尼松及
利多卡因,可缓解头痛症状,但易复发。
神经刺激治疗:如枕神经刺激术、蝶腭神经节刺激、深部脑刺激术等。
手术治疗:如经皮射频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等外科手术治疗。
致病原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在丛集性头痛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约5%的患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丘脑后部灰质区域激活也可能与丛集性头痛的发病有关。
尚有其他病因假说,如神经血管源性假说、
组胺积聚假说等,但所有这些假说均不能独立地解释丛集性头痛的病因。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以诱发上述病因,引起疾病发作或加重。
饮酒。
季节变化,发作期常在每年的春季、秋季。
精神压力大、紧张等。
强烈气味刺激,如油漆味、烟草味、香水味等。
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反复密集发作的单侧剧烈头痛,疼痛特点如下。
头痛常突然发生,无先兆症状。
疼痛绝大部分位于一侧眼眶、眶上和/或颞部,可以放射到头部其他区域。
头痛呈尖锐、爆炸样、非搏动性剧痛。在最严重的发作期间,头痛程度可令患者极度痛苦,常不能平卧。
头痛几乎发生于每日同一时间,常在晚上发作,每次持续15~180分钟,发作频率为隔日1次至每日8次。大多数患者每日发作1次~2次。
其他症状
患者头痛常伴有同侧颜面部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常见症状如下。
结膜充血(“眼白”部分发红),不自主流泪、流涕等。
前额和面部出汗、发红。
耳部有胀满感、眼睑水肿。
上睑(上眼皮)下垂,自然睁眼向前平视时,上睑下移,睑裂变窄,上睑部分或完全不能提起。
烦躁不安或躁动。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出现反复密集发作的单侧剧烈头痛,伴或不伴结膜充血,不自主流泪、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发红,
上睑下垂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若平时有写头痛日记,可在就医时交给医生,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头痛剧烈时,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头痛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具体是哪侧头痛?
头痛一天可以发作几次?一般什么时候发作?持续多长时间?
头痛程度能忍受吗?
病史清单
家属中是否也有人患有丛集性头痛?
症状出现前,是否有饮酒、精神压力大、闻到刺激性气味等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
曲普坦类药物:舒马曲普坦、佐米曲普坦
诊断依据
病史
有丛集性头痛家族史。
发作前有饮酒、精神压力大、闻到刺激性气味等情况。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反复密集发作的单侧剧烈头痛,伴或不伴不自主流泪、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发红,
上睑下垂等症状。
头痛一般每次持续15~180分钟,发作频率为隔日1次至每日8次。
眼部检查可发现瞳孔缩小、结膜充血、上睑下垂等。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MRI
有助于了解颅内病变情况。
可排除引起头痛的颅内器质性疾患。
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
可以直接显示脑部血管病变。
诊断标准
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
符合下述发作5次以上,并且不能用“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发生于单侧眼眶、眶上和/或颞部的重度或极重度的疼痛。若不治疗,疼痛可持续15~180分钟。
头痛发作时至少符合下列2项中的1项
至少伴随以下症状或体征(和头痛同侧)中的1项。结膜充血和/或流泪;鼻充血和/或流涕;眼睑水肿;前额和面部出汗;前额和面部发红;耳部胀满感;瞳孔缩小和/或上睑下垂。
烦躁不安或躁动。
丛集期(发作期)内超过半数的时间,发作频率隔日1次至每日8次。
发作性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
发作符合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且在丛集期内发作。
至少2个丛集期持续7天至1年的时间(未治疗),且头痛缓解期≥1月。
慢性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
发作符合丛集性头痛诊断标准和下述条件。
至少1年内无缓解期或缓解期<1个月。
鉴别诊断
临床特点 | 丛集性头痛 | 三叉神经痛 | 偏头痛 | 阵发性偏侧头痛 |
---|
头痛部位 | 固定单侧头痛,好发于眼眶、眶上和/或颞部,可以放射到头部其他区域 | 面颊、上下颌及舌部 | 一侧或双侧额颞部 | 固定单侧头痛,好发于眼眶、眶上和/或颞部 |
头痛程度 | 尖锐、爆炸样、非搏动性剧痛 | 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 | 搏动性头痛 | 非搏动性剧烈头痛 |
发作持续时间 | 持续15~180分钟 | 持续数秒或1~2分钟 | 一般持续4~72小时 | 持续2~30分钟 |
发作频率 | 隔日1次至一日8次 | 随着病程迁延,发作次数逐渐增多,发作时间延长 | 发作频率不等,可以数天、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或多次 | 每天数次或数十次 |
伴随症状 | 结膜充血,不自主流泪、流涕,前额和面部出汗,上睑下垂等 | 面肌反射性抽搐、面部口腔卫生差、面色憔悴、情绪低落 |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发作前会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 | 与丛集性头痛类似 |
吸氧疗法
为丛集性头痛发作时首选的治疗措施,可有效缓解头痛发作。
一般给予纯氧吸入,持续10~20分钟,具体氧流量、吸氧频率及吸氧时间应严格遵医嘱进行,切勿自行调节或终止。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急性期药物治疗
曲普坦类药物
有助于迅速缓解头痛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舒马曲普坦、佐米曲普坦。
预防性治疗药物
由于急性期氧疗或药物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因此患者一旦诊断丛集性头痛应立即给予预防性治疗药物,有助于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及减少发作次数。
维拉帕米
可有效预防丛集性头痛发作,可在用药2~3周内发挥最大疗效。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下肢水肿、低血压、头晕等。
糖皮质激素
常用的预防性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一般短期使用,之后逐渐减量。
常用药物为泼尼松。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注意感染、骨质疏松、
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服用期间通过补钙、补钾、护胃、戒烟酒等措施可以减少激素的副作用。
碳酸锂
可预防丛集性头痛发作,起效较维拉帕米缓慢,适用于其他药物无效或有禁忌证者。
常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口干等。
由于
碳酸锂常用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因此需定期检测血锂浓度,以防中毒。
其他药物
托吡酯、
丙戊酸钠、
苯噻啶、
吲哚美辛等也可用于丛集性头痛的预防。
其他治疗
若所有药物治疗的疗效均欠佳,可考虑在头痛同侧枕大神经处注射泼尼松及
利多卡因进行枕神经封闭治疗,可缓解头痛症状,但易复发。
神经电生理治疗,如枕神经刺激术、深部脑刺激术等。
若所有治疗方式都无效,可谨慎考虑经皮射频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等外科手术治疗。
治愈情况
虽然临床上丛集性头痛较偏头痛、
紧张性头痛等其他原发性头痛发病率低,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通过及时治疗仅可短期缓解症状,很容易复发。
危害性
长期频繁反复的剧烈头痛,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避免饮酒及含酒精饮料。
生活管理
给予患者舒适、安静的环境休息,避免强光、噪声等刺激。
避免劳累,保持心情愉悦。
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非剧烈活动的运动。
避免吸烟,远离有刺激性气味的环境。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
心理支持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要耐心倾听,与患者进行交流互动。
病情监测
患者可写头痛日记,记录头痛发作的起始及持续时间、头痛性质、头痛部位、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发展情况。
随诊复查
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即可,一般会复查头颅CT、MRI等。
如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须及时就诊。
预防
丛集性头痛病因不明,尚无统一预防方法。一般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发病风险。
戒烟忌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药物的使用。
远离有油漆味、烟草味、香水味等强烈气味刺激的环境。
关注季节变化,注意保暖。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