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晚餐2小时后、入睡前特殊时刻下的血糖水平,属于随机血糖的一种
排查低血糖症、糖耐量异常、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等
指标升高见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指标降低见于低血糖症
发现异常时需要及时去内分泌科就诊
定义
睡前血糖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特殊时刻下的
随机血糖,介于晚餐后、入睡前。
目前睡前血糖没有明确定义其正常水平,因睡前大多处于类似空腹状态,其正常水平多参考空腹血糖水平3.9~6.1mmol/L[1] 。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一般在4.4-10mmol/L。
睡前血糖可用于排查糖尿病、糖耐量异常、低血糖症等疾病
[2] ,也可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了解入睡前血糖情况,特别是避免夜间血糖波动过大,辅助鉴别黎明现象和
苏木杰反应。
普通人群睡前血糖:3.9~6.1mmol/L。
糖尿病患者:睡前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在4.4-10mmol/L。
温馨提示
睡前血糖偏高,表示在睡眠前血液中的血糖含量高,可能存在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睡前血糖偏低,反映睡眠前血液中血糖含量低,可能提示低血糖症。
当睡前血糖水平升高或者降低时,应高度重视,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谨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睡前血糖单独作为诊断依据价值不高,可作辅助诊断,异常时需联合其他相关检查确诊[3] 。
受仪器精度、实验室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医疗机构出具的化验单参考值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指标升高
睡前血糖结果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称为睡前血糖升高,检查报告常用“↑”标识。
一般是指睡前血糖高于6.1mmol/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生理性原因
晚饭进食过量高糖的食物。
晚餐后没有任何活动、运动,立即静卧或静坐[4] 。
病理性原因
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降血糖作用,导致血糖上升后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多见于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患者。
当睡前血糖过高,超过11.1mmol/L时,提示存在糖尿病。
危害
睡前血糖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糖耐量异常、糖尿病。
糖耐量异常患者若不及时、有效控制血糖,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若不及时、有效控制血糖,则会增加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6] 。
妊娠期睡前血糖持续升高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不良母婴结局的风险。
诊疗建议
偶然发现睡前血糖升高,伴或不伴口干、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内分泌专科。
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完善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并根据引起睡前血糖升高的病因开具不同治疗。
生理性原因
如确诊生理性偏高,通常无需特殊治疗,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后加强观察,指标通常会逐渐降低,不需过度关注。
病理性原因
对确诊
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医生会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会进一步完善血清胰岛素及
C肽水平、糖尿病相关抗体等指标的检测。
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运动治疗、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或代谢手术治疗等[8] 。
日常保持三餐规律进食,营养要均衡、全面。
保持规律运动,生活中需注意避免熬夜、戒烟限酒,保持积极心态。
使用胰岛素:包括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适应于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者。最常见和严重的副作用为低血糖,治疗时务必进行血糖监测。
规范治疗有效时,睡前血糖及其它时间点血糖会逐渐下降,如果已明确诊断,治疗后血糖指标没有变化,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或药物剂量。
指标降低
睡前血糖结果低于参考范围下限称为睡前血糖低,检查报告常用“↓”标识。
一般是指睡前血糖低于3.9mmol/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生理性原因
长期营养不良或餐后进行剧烈运动、运动时间过长均可导致睡前血糖降低。
病理性原因
多见于
胰岛素瘤等导致的低血糖症,糖尿病药物使用不当。
危害
睡前血糖降低提示可能存在低血糖症,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出现乏力、大汗、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
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死亡等,对患者生活、生命安全可能造成严重影响
[9] 。
诊疗建议
偶然发现睡前血糖降低,或出现睡前饥饿感明显、乏力、大汗、心慌或意识不清等症状时,及时补充
葡萄糖,再就诊内分泌专科,医生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并根据引起睡前血糖降低的病因给予不同治疗建议。
生理性原因
确诊生理性偏低通常无需特殊治疗,调整生活、饮食习惯,三餐规律进食,保证营养全面均衡的摄入,避免挑食、偏食,加强血糖观察。
通过上述生活方法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睡前血糖偏低的情况可以控制。
病理性原因
对于低血糖症状较轻者,可以迅速补充糖水等食物,对于严重急症,出现大汗、心慌或意识不清等症状时,需要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50~100ml,继续滴注葡萄糖。神志不清者,切勿喂食以避免呼吸道窒息。
考虑低血糖症后,医生通常会完善Whipple三项标准检查,并结合OGTT延长试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胰岛素瘤,并给予相关的治疗。
如胰岛素瘤诊断明确,治疗上以手术治疗和使用长效
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等为主。
建议三餐规律,切忌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确保每日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避免受凉、熬夜、工作劳累,并戒烟限酒、科学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10] 。
糖尿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物。
经过规范治疗后,睡前血糖水平会逐渐上升,恢复至正常,若没有改善,低血糖反复发作,提示治疗可能无效,需要进一步诊治。
多数睡前血糖偏低经恰当的干预、明确原因针对性处理后可得到控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