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为特征的常见的功能性肠病
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粪便性状改变
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肠道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粪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
本病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时发生。
分型
按照患者的粪便性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其中腹泻型较多见,是我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类型。
发病情况
肠易激综合征在欧美国家成人患病率为10%~20%,我国为5.7%~7.3%。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中青年。
肠易激综合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
致病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异常、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异常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基本病因
肠道动力紊乱
肠道动力变化可能是本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表现为动力亢进,肠传输时间显著缩短,结肠动力显著增强;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则恰恰相反,表现为肠道动力不足。
内脏感觉异常
临床试验发现,本病多数具有对肠道管腔扩张
感觉过敏的特点。
表现为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更易产生腹胀、腹痛等症状。
脑-肠调控异常
本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传入信号的处理,以及对肠神经系统调节的异常。可以理解为是对脑-肠神经系统的一种超敏反应。
肠道感染
研究显示,急性肠道感染后发生本病的概率明显增高。
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显示,本病会出现肠道内有益菌菌群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多的表现,特别是在因肠道感染使用抗生素后。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
精神心理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常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异常表现,并且
心理应激如亲人离世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因此精神心理异常可能与本病有关。
诱发因素
食物刺激
部分食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本病。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如乳糖不耐受等。
药物刺激
某些药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
激素变化
青春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的变化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本病。
手术刺激
部分腹部外科手术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也至今未明。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肠道运动障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口-盲肠食物通过时间短,而便秘型则时间延长,后者结肠高幅蠕动性收缩减少。因此,推断本病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
运动障碍有一定关系。
内脏感觉功能异常
本病存在内脏高敏感性,并可以波及整个消化道,但以直肠敏感性增加的最为突出。因此,推测超敏反应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
肠道通透性改变
部分肠易激综合征会出现肠道通透性增加等表现。因此,推断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受损,或是膜两侧压力的改变等因素也可能是本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肠易激综合征起病通常缓慢、隐匿,间歇性发作,有缓解期。
病程可长达几年至几十年,全身健康状况多数不受影响。
典型症状
腹痛
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
疼痛局限在一处,或整个腹部都有痛感,以下腹、左下腹或脐周多见。
腹痛性质各异,但不会进行性加重,极少有睡眠中痛醒者。
在排气、排便后可以缓解。
腹泻
腹泻特点
一般每日3~5次,少数严重者可达十几次。
夜间不出现腹泻(这点极罕见于器质性疾患),通常仅在晨起时发生,约1/3可因进食诱发。
粪便性状改变
粪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
多带有黏液,但无脓血。
便秘
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而且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早期多为间断性,后期可为持续性,甚至长期依赖泻药。
其他症状
除去失眠、心跳加快、头背部疼痛、口腔异味等,还会伴有以下症状。
上消化道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会伴有胃烧灼感、
反酸、
嗳气、胃胀等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性交痛及性欲减退等。
精神心理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及紧张等。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26
肠易激综合征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如果反复出现下列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不明原因的腹痛,特别是伴有消瘦、贫血等。
腹胀,特别是在午后加重。
排便频率异常(每日排便>3次或每周<3次)。
排便过程异常,如出现腹泻、便秘、费力、排便不尽感。
粪便表面带有黏液。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 。
长时间有消化不良症状有可能需要行胃肠镜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持续时间有多久?
排便次数、粪便性状上较平常有何改变吗?
有没有便血等?
近期有没有吃不洁净的食物或饮用不卫生的水?
近期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是否做过胃镜、结肠镜等相关检查?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患有肠道疾病?
近期是否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
家人出现过类似症状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结肠镜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血生化
便细菌培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布洛芬、吲哚美辛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松、
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26
肠易激综合征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和排便习惯改变病史。
临床表现
以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腹部持续性或痉挛性疼痛,并且可在排便、排气后明显改善。
粪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或干结羊粪球样粪便。
排便次数较既往明显增多或较少。
排便异常,如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
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睡眠障碍,经常失眠。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可直接观察粪便性状,异常结果可辅助医生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如果粪便外观为干球粪或硬粪,或糊状粪/稀水粪等,可支持医生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粪便检验前无需禁食禁水,标本需要使用特殊容器及时送检,且不能混入尿液等杂质。
血生化
血生化是指检测存在于血液中的各种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各种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促甲状腺激素和血钙浓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和
高钙血症引起的排便异常等相关疾病的干扰,进一步确诊肠易激综合征。
血生化检查前应遵医嘱禁食禁水。
病原学检查(粪便细菌培养或涂片观察优势菌)
病原学检查可帮助医生探明引起排便异常的原因,如腹泻是否由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引起,进而排除其他相关疾病的干扰。
做
粪便细菌培养用的标本,应使用医院实验室提供的专用标本盒,以避免其他细菌混入。
影像学检查
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有腹部CT和超声检查,可帮助医生排除器质性胃肠道疾病。
检查前需要除去腹部的金属物品,如皮带等。儿童检查时,需要家长辅助。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直观、清楚,还可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排除器质性肠道疾病,如
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肿瘤等。
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根据罗马标准,即没有可以解释这些变化的炎症反应、解剖、代谢异常、
肿瘤,而腹痛反复发作,近3个月内至少每周发作1次,且同时伴有以下2项或者2项以上症状即可作出诊断。
腹痛与排便相关。
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主要基于特征性排便模式、疼痛的时间及特点,以及各项检查对其他疾病的排除。
鉴别诊断
结直肠肿瘤
相似点:都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便秘等,50岁以上人群应注意鉴别。
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发热、脐周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伴有黏液
脓血便。另外,疼痛部位除脐周外,一般为左下腹疼痛。肠易激综合征脓血便较溃疡性结肠炎不明显。可通过内镜检查鉴别。
治疗目的
消除症状、改善全身情况。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高脂肪食物摄入。
高
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具体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
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可能与本病有一定关系,因此可使用生酮饮食法治疗本病,但治疗前需要先行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具体治疗方法由医生或营养师制定。
药物治疗
解痉剂
适应证:腹痛时可遵医嘱短期使用。
作用:可缓解肠道的
肌肉痉挛,降低肠道的敏感性,有利于减轻腹痛。
常用药物:抗胆碱药(如山
莨菪碱等);平滑肌钙离子拮抗剂(如
美贝维林等);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曲美布汀等)。
调节胃肠道动力
作用:可作用于胃壁,从而加快胃部的蠕动,加快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缓解胃胀的症状。
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老年患者、儿童需要慎用。
精神类药物
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有一定效果。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有助于缓解腹泻、腹痛及腹胀。
消除胃肠道胀气
二甲基硅油具有消气去泡作用,临床较为常用。
肠道益生菌
腹泻为主的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肠道菌群的紊乱,应用肠道益生菌类制剂有帮助。
治愈情况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但预后一般较好,不会影响寿命。
危害性
肠易激综合征可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而且疗效大多不是很显著,容易引起负面的心理变化和不良情绪,表现为反复求医、疑病等。
全身症状
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人群,可有头昏、头痛、睡眠障碍等。
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种种不适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避免饮浓茶、咖啡等。
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作息管理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生活习惯管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积极锻炼身体。
戒烟。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的重要性: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随诊的时间:遵医嘱定期复诊;日常如果出现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复诊时需要做的检查:可能需要进行粪便检查等。
预防
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
作息要规律,避免熬夜。
少吃或不吃脂肪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肥肉等。
戒烟酒。
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适当运动,如慢跑、打球等,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如胃肠炎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