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所致的肠道炎症性反应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
主要与病原体感染、免疫机制失调、肠道缺血、物理因素等有关
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肠炎的定义比较广泛,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肠炎,也包括中毒、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因素及环境等因素导致的非感染性肠炎。
分类
根据发病时间分类
急性肠炎
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其发生原因多是由于饮食不当,如进食不洁或生冷的食物、暴饮暴食等。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会导致脱水,甚至出现休克等。
慢性肠炎
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状,重者可有
黏液便或
水样便。
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
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直肠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脓血。病变若扩展至直肠以上,血液往往与粪便混合或出现血性腹泻。
根据病因分类
感染性肠炎
指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等,这些致病微生物会损伤肠黏膜,产生炎症反应,导致肠炎的发生。
非感染性肠炎
肠道缺血:各种导致肠道缺血的原因,如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栓塞等,会引起缺血性肠炎的发生。
物理因素:与X线接触等有关,如盆腔手术后进行
放射治疗时,会引起肠道损伤,从而出现
放射性肠炎。
药物及毒物因素:如进食毒物腐蚀肠粘膜或长期进食抗生素等药物导致肠炎。
遗传因素:炎症性肠病发病具有遗传倾向,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发病情况
不同类型的肠炎,其发病特点是不一样的。
感染性肠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常有疫区接触史或进食变质食物史、不洁食物史的患者。
中毒性肠炎:多见于工作环境经常接触药物、毒物,或有轻生想法的患者。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多见于年老体弱且经常使用抗生素患者。
克罗恩病:青少年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男女患病率相近。
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
缺血性肠炎:发病有年龄差异,高发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者,血管状况更差,发病率更高。
放射性肠炎:盆腔放疗患者中,约有75%会发生急性放射性肠炎,其中5~20%会发展为慢性放射性肠炎。
致病原因
感染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见大肠杆菌、沙门菌、耶尔森菌(引起小肠结肠炎)、毛样产芽胞杆菌、空肠弯曲杆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肠炎)等引起的肠炎。
细菌性肠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杆菌最常见,其次为空肠弯曲菌和沙门菌。
多由于进食不洁食物引起。
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常见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嵌杯状病毒等。
在病毒性肠炎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
婴幼儿、老年人以及其他免疫力低下者易发。
真菌性肠炎
真菌性肠炎常见于组织胞浆菌、藻状菌、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引起。
真菌性肠炎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最多。
寄生虫性肠炎
寄生虫性肠炎可见于鞭毛虫、阿米巴、弓形虫、蛔虫、钩虫等引起。
寄生虫引起的肠炎以溶组织内阿米巴较为常见。
非感染性肠炎
中毒性肠炎
污染或腐败变质食物、刺激性化学物质、某些
重金属中毒,以及某些
变态反应等都能引起肠炎。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出现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肠炎。
肠道缺血因素导致的肠炎
缺血性肠病是在
心脑血管疾病或者低血容量、休克或者近期腹部手术等各种原因引起某肠段的血液供应减少或者停止,导致肠壁供血不足,引起肠道一系列病理改变的急性或慢性缺血的一类疾病。
环境因素导致的肠炎
是由于腹盆腔放疗诱发小肠壁急性或慢性炎症或长期处于接触辐射的环境中。
遗传或者免疫因素导致的肠炎
炎症性肠病包括
溃疡性结肠炎及
克罗恩病,是由遗传、免疫等多种病因引起的自体免疫性炎症,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诱发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
如不洁饮食、暴饮暴食、进食辛辣刺激性、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就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蠕动加快,诱发肠炎发生。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使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减弱,影响肠道伤口的愈合,从而影响人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免疫力低下
部分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等,机体抵抗外界病毒的免疫力会减低,容易感染本病。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与肠炎的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儿童
尤其是小于2岁的儿童,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防御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如常见轮状病毒等感染,导致肠炎的发生。
老年人
由于肠道功能减弱,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容易出现感染而引发肠炎。
免疫功能低下者
如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或合并有恶性肿瘤、肺结核等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于正常,容易发生肠道内的各种感染。
近期有口服抗生素的患者
容易出现肠道内菌群失调,尤其需警惕艰难梭菌感染而出现肠炎。
主要症状
肠炎典型的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泻,可伴有发热、粘液
脓血便等。
腹痛
腹痛部位多不确切,性质常为
钝痛或绞痛,腹痛可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
腹泻
急性肠炎腹泻时粪便多为糊状,甚至排水样便,病情轻者解大便3~4次/天,严重者每天可达几十次。
慢性肠炎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有时伴有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部分患者便鲜血,其病变限于直肠,称出血性直肠炎,血液或大便分开排出,或附着于正常或干燥的粪表面,常被误认为是痔出血。直肠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脓血便。
发热
根据疾病程度不同,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多在感染控制后有好转。
其他症状
部分病情严重的肠炎患者,尤其是急性肠炎患者,起病急,可能会出现脱水的症状,可伴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伴有血便的肠炎患者,如果短时间
内出血过多,会出现休克的临床症状,如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肢体发冷、晕厥等。
当肠炎患者的病变位置在直肠、乙状结肠时,会伴有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等表现。
并发症
肠穿孔
肠炎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有可能炎症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加重,出现肠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
肠出血
常因炎症导致肠粘膜损伤形成溃疡,累及到大血管所致。
如果出血量比较大,患者会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如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尿量少等,需紧急输液、输血治疗。
中毒性巨结肠
多见于
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导致肠壁张力低下,肠壁呈节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引起急性肠道扩张,肠壁变薄,容易发生肠穿孔。
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为慢性肠炎的并发症之一,发生该并发症的患者会出现大便量多、以及气味重而色淡等特征表现。
患者还会有腹痛、腹胀、全身乏力等症状,同时患者的精神也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够集中。
肠癌
慢性肠炎反复发作或者毒素长期刺激肠道黏膜,有可能导致癌变。
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等症状。
肠狭窄
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或伴有发热、粘液
脓血便等情况时,建议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急诊科
当患者出现明显腹痛、腹胀,排鲜红色血便,或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
普外科
部分患者突发腹痛明显时,疑似肠道穿孔等并发症时,建议前往普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如有血便者应暂时禁食。
就医时可以穿些宽松衣服,方便查体或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位置在哪?阵发性还是持续性发作?可以缓解吗?
是否有腹泻?每天排便几次?大便量多吗?大便是什么颜色?
伴有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吗?
是否有过发热?体温最高多少度?伴随有畏寒、寒战吗?
是否有过恶心、呕吐的症状?呕吐物是什么?量多吗?有过呕血吗?
最近食欲有减退吗?近期体重有下降吗?
出现以上症状有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有无进食不洁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
是否长期服用抗生素、毒物等?
既往有做过肠镜检查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常规+隐血、粪培养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药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近期有过不洁饮食史。
服用抗生素病史、接触过毒物等。
临床表现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并伴有发热、粘液
脓血便等症状。
体征
腹部查体多无明显异常。症状明显的肠炎患者,可能触诊腹部有压痛,听诊
肠鸣音次数增加。
并发肠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时,查体可见腹部明显压痛、
反跳痛及肌紧张等;伴肠道大出血时,听诊肠鸣音活跃。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主要用来判断有无感染。
血常规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时,提示有细菌感染;当有病毒感染时,血常规中的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常增高。
C反应蛋白
是反应机体存在感染的一个敏感指标,对于感染性肠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粪常规+隐血实验
主要查看有无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对于感染性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粪便隐血实验可以用来提示患者有无
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粪便培养
通过粪便培养出病原体,对于肠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也可用来指导治疗。
D-二聚体
D-二聚体在0.9mg/L以上时诊断
缺血性肠病的特异度为92%
[7] 。
免疫学检查
抗核抗体谱、
中性粒细胞抗体等检查可以辅助诊断是否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
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
不作为首选检查手段,当临床上怀疑有
肠梗阻或肠穿孔发生时,可以行腹平片(立位)来明确诊断,以此鉴别。
缺血性肠病患者腹平片显示肠腔变细、肠积气、结肠带消失、肠壁增厚,部分病情严重者可见结肠壁内线型气影、气腹等。
腹部CT
主要是查看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有无病变,或是肠管有无梗阻、有无积气、积液等,可以用来鉴别疾病,如胰腺炎、缺血性肠病、肠梗阻等疾病。
X线钡剂灌肠
主要用来查看结肠部位有无溃疡、
息肉等,可以辅助鉴别一些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
肠系膜CTA
CTA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方面价值高。
内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结肠、直肠黏膜,必要时可行组织活检、治疗。
病理活检
目的:通过肠镜、手术等方式获取病变部位标本,进行病理活检。
意义:根据病理学表现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肠结核
相似点:均会出现腹痛的症状。
不同点:
肠结核会有结核中毒的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出现
咯血,女性患者可有月经不调的表现,而肠炎多无这些症状。
肠结核可有结核菌素实验阳性,大便培养可找到结核分支杆菌,
结肠镜检查可呈典型的干酪性肉芽肿表现,而肠炎无结核菌素实验阳性,结肠镜下无肉芽肿改变。
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点:均可有腹痛、腹泻的症状。
不同点:
肠易激综合征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除了腹痛、腹泻外,还会有神经性
嗳气、结肠激惹症、脾区综合征等,而肠炎无这些临床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各项辅助检查多无异常发现,而肠炎可能有粪潜血阳性,粪便可培养出病原体,肠镜检查有炎症表现等。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主要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注意去除诱因,积极应用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预防脱水、
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
一般治疗
病情轻者可以进食易消化流质食物。
病情重者应该严格禁食,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营养治疗。
腹痛严重时可应用阿托品、
山莨菪碱等药物减慢肠道蠕动、减少肠液分泌,有助于止痛。
若出现呕吐或严重脱水,可静脉补充水及电解质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感染药物
对于大肠埃希菌可以应用美罗培南、氨曲南、头孢吡肟和
阿米卡星治疗。
如果患阿米巴痢疾、雅尔氏鞭毛虫和滴虫引起的肠炎,可用
甲硝唑治疗。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
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预防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也有一定的作用。
止泻药
适用于存在明显腹泻的患者,常用药物有曲美布汀、
蒙脱石散等。
解痉止痛药
适用于疼痛非常明显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糖皮质激素
注意事项:部分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之后,可能会出现多毛、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等不良反应。对于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癫痫患者、
消化性溃疡、骨折、创伤修复期、严重高血压、孕妇等人群,严禁使用。
免疫抑制剂
当糖皮质激素对于
炎症性肠病无效或作用较弱时,可以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甲氨蝶呤、
他克莫司等。
氨基水杨酸制剂
适用于炎性肠病所致者。
生物制剂
适用于炎性肠病所致肠炎患者,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常用药物主要有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
中医中药
肠炎患者可以在中医辨证下,服用中药进行治疗。
肝郁脾虚证型肠炎主方痛泻要是
四逆散加减,药物有陈皮、炒白术、炒白芍、
防风、炒柴胡、炒
枳实、党参、茯苓、炙甘草等。
阴血亏虚证型肠炎主方
驻车丸加减,药物有黄连、阿胶、当归、
太子参、生地黄、
麦冬、白芍、乌梅、
石斛、山药、炙甘草等药物。
手术治疗
如果肠炎并发了肠穿孔、
肠出血等并发症,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以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多是切除病变肠段,达到治疗的目的。
慢性
放射性损伤出现梗阻、出血、肠坏死、穿孔和
瘘管时,由于肠管慢性缺血和纤维化具有不可逆性,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
介入治疗
若确诊非闭塞性肠缺血,可以经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用药期间需反复开展血管造影,以对
血管痉挛状况予以动态观察。
治愈情况
对于部分病情较轻的肠炎,经合理饮食及对症治疗后,肠黏膜可自行修复,是能自愈的。
年老体弱、病情严重的患者,如不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肠穿孔、
肠出血等,甚至可能明显脱水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一些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肠炎患者,经积极抗感染治疗预后良好。
对于一些免疫机制失调引起的肠炎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整体预后相对较差。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疾病发作期:患者只能进食流质食物,若腹泻症状较重,或有大量出汗,需要适量补充淡盐水等,防止体内水电解质失衡。
疾病恢复期: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少食多餐,加强营养。
避免食入不洁净食物、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戒烟限酒,禁食咖啡、浓茶等。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理管理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烦躁、精神紧张等。
随诊复查
治疗时和治疗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
C反应蛋白、便常规、肠镜等,查看患者肠炎的恢复情况。
预防
定期清洗、消毒盛放饭菜的碗筷、以及做饭用的菜板、餐具等。
避免摄入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避免喝生水、吃生食。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劳累、受凉、感冒。
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时,要定期到医院复查,遵医嘱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
对于存在上文所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行大便检查、肠镜检查进行筛查,以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