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健康体检人群、住院患者筛查及怀疑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
可通过静脉血检查
用于辅助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及血液疾病
该指标无须空腹,若与生化项目(血脂、肝功能等)同时检测,建议空腹
定义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是白细胞的组成部分,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有:限制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表现为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减少,午夜增多。
检查目的
监测免疫系统的调节情况
当发生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时,常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疾病预后
当发生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时,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提示病情严重。
术后监测
大手术后4小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24~48小时后逐渐增多,增多的速度与病情的变化基本一致。
评估肾上腺皮质功能
注射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根据注射前后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来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
当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如艾迪生病(Addison disease)者,直接和间接刺激减低均小于50%。
当垂体功能亢进时,直接和间接刺激均可减低80%~100%。
适合检查人群
健康体检人群、住院患者筛查及怀疑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可通过静脉采血检查。
疼痛程度:静脉采血有轻微痛感;痛感存在个体差异,与患者的疼痛阈、采集者的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
等待时间:当天可取,报告等待时间以采集告知时间为准。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2)×10⁹/L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医院因仪器、试剂、检测方法不同,参考区间有所差异,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增多
定义
是指检测结果超出参考范围上限,或嗜酸粒细胞绝对值>0.5×10⁹/L。
原因
病理性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
恶性肿瘤:某些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如肺癌等。
减少
定义
指检查结果低于报告单参考区间下限并出现“↓”(各医院参考区间有差异,以报告单为准)。
原因
病理性因素
观察某些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如伤寒极期,因机体应激反应增高,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作为观察预后的指标:如大面积烧伤患者数小时后
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且持续时间较长。如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下降很少,认为预后不良。
注意事项
该指标属
血常规检查项目,无须空腹,若血常规与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项目同时检测,建议空腹。
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注意不要揉。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
检查结果必须由临床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判断。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