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脂肠水平部引起的疾病
常表现为餐后上腹痛、恶心、呕吐等
常由先天性因素和后天因素等引起
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
定义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先天性因素或后天因素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压迫十二脂肠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急、慢性
肠梗阻的临床综合征
[1][2]。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可出现餐后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分型
根据起病缓急进行分类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急性起病,比较少见,多由医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创伤导致。表现出剧烈腹痛、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慢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病程较长,可表现出明显消瘦、反复发作的餐后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发病情况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国外发病率为0.1%~0.3%[4]。
国内无发病率相关的资料。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20~30岁为多发年龄。
性别无明显差异。
多见于瘦长体型。
致病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可由先天性因素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医源性因素和动力性因素等后天性因素导致。
先天性因素
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分离部位过低或者二者之间夹角过小可压迫其间横行的十二指肠。
Treitz韧带过短或附着位置过高,可导致十二指肠位置过高而受到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所形成的夹角根部压迫。
脊柱前凸畸形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变小。
后天因素
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高代谢状态:结核、严重吸收障碍、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
克罗恩病等,可导致患者明显消瘦,引起十二指肠受压。
腹主动脉瘤、妊娠、外伤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多发性硬化症等邻近组织的形态改变,可改变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的间隙,导致十二指肠受压。
医源性因素:如骨科手术治疗脊椎侧弯和
脊髓损伤使用
石膏床固定可导致发病,食管切除等手术因改变正常解剖结构也可导致发病。
动力性因素:合并
功能性胃肠病、习惯性便秘,可能会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会导致其发作或加重。
过度的药物减肥。
心理因素:情绪激动。
手术、麻醉、长期卧床。
食用腐败食物、暴饮暴食。
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及十二指肠三者的解剖关系变化,引起十二指肠受压迫,从而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多慢性发病,呈间歇性、反复发作,主要为十二指肠梗阻症状,表现为餐后上腹痛、恶心、呕吐。
主要症状
餐后上腹痛
可出现进食后数分钟或1~3小时发生腹痛,仰卧位明显。
多为隐痛或胀痛,也可表现为剧烈腹部绞痛。
恶心、呕吐
呕吐较频繁,呕吐物中含有胆汁,呕吐后腹痛可缓解。
呕吐:呕吐常发生在进食后15~40分钟,呕吐量较大,呕吐物中含胆汁而无粪臭味。
其他症状
消瘦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常因惧怕进食后出现腹痛和呕吐而不敢进食。
长期反复发作者,可出现消瘦、体重减轻。
并发症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严重时,可并发
急性胃扩张、
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血栓、肠坏死、
十二指肠穿孔等。
急性胃扩张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如未及时治疗,可引起急性胃扩张。
患者会出现上腹饱胀、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口渴、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临床表现。
肠坏死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容易并发肠狭窄。
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上消化道大出血
患者常因剧烈呕吐而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可表现出呕血、黑便、便血等症状。失血过多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四肢发冷等症状。失血过多后会出现贫血。
门静脉血栓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门静脉血栓。
患者可表现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
十二指肠穿孔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未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引起十二指肠穿孔。
患者可表现出剧烈腹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还可出现面色苍白、肢体发冷、恶心、呕吐等症状。
就医科室
普外科
若出现餐后上腹痛、恶心、呕吐、消瘦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普外科就诊。
急诊科
若出现剧烈腹痛、呕血、便血等危急症状时,建议立即就诊于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
症状严重的患者,建议在家属的陪同下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餐后上腹痛?
是否有恶心、呕吐?
是否出现消瘦、体重减轻?
这些症状出现有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是否患有
腹主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多发性硬化症?
是否怀孕,有过外伤?
是否长期卧床、有过度的药物减肥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立位
腹部X线片、上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
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检查、腹部磁共振成像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患有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患有
腹主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多发性硬化症。
怀孕或有过外伤。
长期卧床、有过度的药物减肥等。
临床表现
可出现餐后上腹痛、恶心、呕吐。
可伴有消瘦、体重减轻。
影像学检查
立位腹部X线片、上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
缓解期时立位
腹部X线片难以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上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吞服钡剂可能会加重
肠梗阻的症状,不作为首选检查。
检查前应该去除项链、皮带等物品,避免穿戴有金属的上衣。
腹部超声检查
了解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等情况。
检查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关系,可初步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检查前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进食高脂、油腻的食物,可穿易脱换的衣物和鞋子。
腹部CT检查
可确诊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排除其他疾病。
增强后进行三维重建, 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和十二指肠之间的立体结构关系。
检查前摘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等。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之间的关系,且无创,无辐射。
可测量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显示十二指肠受压情况。
检查前摘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等。检查时注意保持体位,不可随意摆动。
鉴别诊断
当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时,考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时,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急性胃扩张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临床表现。
不同点
急性胃扩张可出现口渴、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临床表现。
一般发生于暴饮暴食或腹部手术后,病史较短,呕吐物不含胆汁。
先天性巨十二指肠症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先天性巨十二指肠症常发生于儿童,X线提示十二指肠普遍性扩张,缺乏蠕动,无狭窄性改变,改变病人体位后不能缓解,有助于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镜等检查无明显异常改变,可有助于鉴别。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当保守治疗失败,
肠梗阻无法缓解时选择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一般治疗
禁食、
胃肠减压、吸出大量胃内容物及胆汁,可缓解症状。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有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予以纠正,必要时可采用
肠外营养支持。
变换体位,比如俯卧位或膝胸位,卧床休息可缓解症状。
注意饮食调节,部分患者可采用鼻空肠管饲补充营养。
消瘦、无力型体质、腹壁松弛患者可应用腹带包扎,防止内脏下垂,并改善营养,加强腹肌锻炼,纠正脊柱前凸。
药物治疗
解痉药物
保守治疗消化道症状比较严重时,可使用解痉药物。
使用后可能会出现口干、面红、视物模糊、
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质子泵抑制剂
呕吐比较严重时,也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
肝功能受损者慎用,正在使用氯吡格雷者在治疗前需告知医生。
手术治疗
目的
手术目的是解除十二指肠梗阻, 恢复肠道通畅, 并尽可能地去除原发病因。
适应证
一般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仅当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出现严重并发症或
肿瘤等情况下才行手术治疗,恢复胃肠道通畅。
手术方式
包括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Treitz韧带松解术、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术、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及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腹腔镜手术。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和Treitz韧带松解术为主要手术方式。
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较差的患者。
手术前后注意事项
手术前后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变化。
手术后注意负压引流管是否固定、通畅,加强营养,注意手术切口、造口的护理。
治愈情况
未治疗无法自愈。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早期及时发现、保守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若不能及时发现,随着疾病进展,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如
上消化道大出血等,预后较差。
预后因素
早诊早治:如果能够早期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常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患者病情: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
急性胃扩张等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
危害性
影响正常生活:出现腹痛、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
心理健康: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程长,患者容易出现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
并发症: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不治疗或未及时治疗,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胃扩张、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血栓、肠坏死、
十二指肠穿孔等并发症。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规律进食,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避免暴饮暴食。
建议清淡饮食,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
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菠菜、黄瓜等。
出现腹胀时,避免吃产气的食物,如红薯等。
生活管理
规律生活,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心情舒畅。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复发和病情加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诊时间:建议遵医嘱进行复诊。
复查时需做的检查项目:上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
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检查、腹部磁共振成像检查。
预防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多继发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基础疾病,采取以下措施可减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生。
积极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多发性硬化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生概率。
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建议少食多餐,每次进食不宜过饱,避免食用腐败食物。
防治便秘,加强锻炼,避免过度用药减肥。
脊柱侧弯、
脊髓损伤进行骨科手术治疗后,采用
石膏固定,患者容易出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