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感染、炎症性肠病、淋巴瘤等引起
主要通过止痛、补液支持治疗
一般预后好
胃肠感染、炎症性肠病、淋巴瘤患儿易发
定义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感染的自限性疾病,可表现为急性或
慢性腹痛,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回盲部。在病变初期有散在的
淋巴结肿大,色粉红、质地软,以后变白,质地变硬。偶见淋巴结化脓,常由呼吸道或肠道细菌感染引起。
发病情况
在一项研究中,纳入了70例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患儿,通过观察病程、超声检查或外科手术发现,16%的患儿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病率升高,与越来越多地使用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腹痛患儿病情有关。
致病原因
病毒感染
肠系膜淋巴结炎最常见的病因。
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容易感染胃肠道,导致患儿出现肠系膜淋巴结炎。
细菌感染
沙门菌、耶尔森菌、结核杆菌等细菌感染后,可能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炎。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免疫异常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容易合并各种感染及肠系膜淋巴结炎。
淋巴瘤
淋巴瘤患儿机体免疫低下,容易发生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主要症状
常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与青少年,但成人也可发病。冬春季多见,发病无性别差异。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愈后不久发生。
腹痛
腹痛常为阵发性绞痛或隐痛,持续约数小时;发作间期患者感觉尚好。
疼痛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
发热
部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会出现发热,尤其是合并胃肠细菌、病毒感染的患者。
腹泻
大便次数和便量增多,性状为稀水样,严重者可出现脱水。
恶心、呕吐
患儿也会出现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有突发腹痛,伴有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建议及时去消化内科就医。
儿科
儿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也可以就诊于儿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全出现过的症状、时间和之前诊治的资料信息,便于医生为您诊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突发腹痛?
是否发热?体温最高多少?
有恶心、呕吐?呕吐物是什么?
大便次数是否增加?大便形状正常吗?
有食欲下降?
睡眠好吗?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症状
突发腹痛。
发热。
恶心、呕吐。
稀便,大便次数明显增加。
体征
部分患者可同时有颈
淋巴结肿大;少数患者可扪及右下腹肿大的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皮肤结核菌素试验
检测肝肾功能,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腹部淋巴结增大,直径大于8mm,而阑尾的形态结构无异常。
鉴别诊断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表现,酷似急性阑尾炎,鉴别点如下:
相似点:肠系膜淋巴结炎和急性阑尾炎均可以表现为
右下腹痛。
不同点: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较轻,一般没有严重并发症。腹部超声发现腹腔淋巴结明显增大,阑尾无异常。急性阑尾炎症状往往较重,可能会出现阑尾穿孔、脓肿等并发症。腹部超声发现阑尾肿胀、粪石,甚至阑尾周围渗出、脓肿形成,而腹腔淋巴结无异常。
治疗原则: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防治并发症。
止痛治疗
不能除外阑尾炎、
肠套叠等疾病时,不能盲目使用解痉止痛药,避免掩盖症状,加重病情。
静脉补液治疗
患儿营养需求增加,又无法进食,可以通过静脉补液
营养支持治疗。
原发病的治疗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微生态制剂。
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自愈。
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以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治疗方案应同肺结核及其他肺外结核,即选用2~3种具有杀菌作用或强抑菌作用、且毒副作用较轻的药物联合用药,持续用1年。
治愈情况
肠系膜淋巴结炎大多在病毒感染后出现,往往可以自行痊愈。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腹痛症状通常1-4周内消失,最长持续至10周。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如果长时间存在
右下腹痛的症状,出现了食欲不佳、体重减轻、消瘦,或者有发热、腹泻等全身症状,需要警惕患有
炎症性肠病、
肠结核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喂食患儿易消化、维生素丰富、清淡的食物。
腹泻、恶心、呕吐明显、不能进食的患儿,可以静脉滴注营养液。
生活管理
注意腹部保暖。
患儿病情严重时,休息为主。
腹痛症状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护理康复
家长仔细观察患儿的症状、食量及睡眠状态,精心照护。
预防
该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但以下措施可以减少发病可能。
不进食不干净的食物和饮料。
避免着凉感冒,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